说到汽车厂商的创业经历,大家可能都听过不少励志传奇,但像奇瑞这样,从荒凉的工棚起步,走了28年之后一下子变成全球行业大佬的,还真不多见。
到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市值就突破了1840亿港元,成了今年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一家车企IPO。
虽然看起来光彩耀眼,不过背后却是一段付出了不少汗水,甚至可以说是“拼命拼命”才走过来的故事。尹同跃董事长说过,干砸了就得跳长江。那么,这家公司到底是怎样一点点从那个“小草房”起步,迈向国际资本的舞台的呢?
从一汽精英到荒滩拓荒
奇瑞的出发点,说实话挺“寒碜”的。早在1997年,芜湖北郊的荒滩上,几间租来的工棚就当做奇瑞最早的办公场所,那会儿夏天电脑热得死机,冬天手冻得发麻,可这都不是最难的,最艰难的,还是在技术方面从头开始突破。
那会儿的尹同跃,曾是在一汽大众挺有份儿的主管,可他听老乡一句话:“老是替外国企业打工没出头,”就果断辞掉了铁饭碗,南下创业,开始了他的新人生。
遇到技术难题,特别是发动机,那可是被行业称作“汽车的心脏”,尹同跃自己都说在一汽的时候“绕着走,不敢碰”,可偏偏奇瑞就敢从最难的地方突破,拿来了英国公司的二手生产线,可结果却发现外方工程师工作效率不高,态度还傲慢。
一气之下,尹同跃带领团队把外援赶走,决定自己来攻关,他当场立下一份硬核军令:“要是这个项目在我手里搞砸了,我就带着大家一起跳长江!”
为了赶时间,奇瑞推行“715”工作制,也就是每周工作7天、每天拼15个小时。到了1999年5月,发动机终于点火成功;到同年的12月,第一辆奇瑞车顺利下线。
正是这股不服输的精神,推动奇瑞在技术上迈出了第一步,可仅靠技术还远远不够,接下来他们还得迎接市场的挑战。
28年蜕变成全球车企巨头
奇瑞推出的第一款轿车“风云”一上市,凭着价格实惠、配置扎实,立马火了起来,销量猛增。但是,售后服务跟不上,零件供应又慢,服务站点少,结果让车主们修车排起了长队。
“奇瑞奇瑞,修车排队”的调侃一度变成了这品牌摆脱不了的标签,可尹同跃没有去辩解,而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2008年北京车展那阵,奇瑞搞了一场挺拼的公开测试:三辆A3轿车白天黑夜不停地从北京跑到芜湖,整整66天,跑了十万公里,关键部件整个过程甭说出问题,完好如初。这事儿也算是彻底打了那些对奇瑞质量不信任的人的脸。
更让人佩服的是,尹同跃还把“拼命”精神一直坚持到新车验证这块儿。到2025年3月,他公开说了,车子上市之前,他和高管们都会亲身试跑,保证安全没问题,这样才放心把车交到用户手里。
如今,奇瑞已经从曾经“修车排队”的阶段,升级到了“终身质保”的水平,旗下的41款车型全部获得了全球各种五星安全认证,成为自主品牌里头真正的“安全护航者”。
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同时,奇瑞的国际化布局也节节攀升,从2003年开始,连续22年稳坐国产自主品牌出口排名的首位,产品销往全球超过100个国家,总销量突破1300万辆。
到了2024年,奇瑞的全球销量已经突破229.5万辆,在全球前二十家车企中,这个增速可是领头羊。从营收来看,短短三年内,公司的收入从926亿飙到了接近2700亿元,净利润也是翻了一倍多。
28年来,奇瑞不仅靠规模闯出了名声,还靠口碑赢得了认可。可光靠实业是不够的,要想真正站稳全球巨头的位置,还得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登陆港交所
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在港交所正式挂牌,发行价定在30.75港元,共发行了2.97亿股,筹得资金大约91.45亿港元,成为今年港股中最大规模的汽车企业IPO。
上市当天,股价曾一度涨到34.98港元,收盘时报31.92港元,总市值达到了1840.9亿港元。虽说和其他港股车企比起来,这估值还是要低一些,但市场的热情完全不打折,香港公开认购超出了308倍,国际配售更是超额11倍,还吸引了像高瓴、景林资产这些13家基石投资者的加入。
这次上市能这么顺利,得归功于港股市场的整体回暖。从2025年起,港股IPO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1560亿港元,像宁德时代、紫金黄金国际这些百亿级的大项目接连出现。在政策方面,港交所推出了“科企专线”,为符合条件的A股企业加快审核流程,这也吸引了更多行业龙头纷纷进驻。
对奇瑞来说,选择在港股上市,不光是拓宽了融资渠道,更是推动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环节。这次募得的钱,主要用在新能源、智能技术的研发,以及海外市场的开拓,为接下来在行业里的竞争做足准备。
说到底,奇瑞这次IPO用了港股新规下的“机制B”分配方式,公开配售比例定在10%,自从新规推出后,所有按照这套机制上市的股票,第一天基本都涨了,奇瑞也不例外,第一天涨了3.8%。不过,上市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奇瑞还得面对不少挑战。
回头看看奇瑞这二十八年,尹同跃靠着三次“跳”,实现了公司从技术突破、品牌树立到资本跃升的三级跳。他头上的白发,也许正是岁月给奋勇者留下的痕迹。
只要坚持以质量为重、将用户放在首位,就有机会把“难事”变成“容易”。现在奇瑞已走上了新能源和全球化的双轮驱动的道路,未来是不是还能一路“冲刺跑”,咱们也可以拭目以待。那些敢对自己“下狠手”的企业,运气多半也不会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