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中汽数研公布了2025年前九个月新兴力量品牌的销量情况以及年度任务的完成程度。数据显示,小鹏、零跑、小米等品牌的目标达成得挺不错,达到了预期;反倒其他品牌的完成率都差不多没超过一半。
看看今年前三季度,新兴势力车企之间的差距挺明显:小鹏以89.5%的完成率领跑,MONA M03系列成了销量的拿手好牌;零跑创下每月交付6.6万辆的纪录;理想变成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厂商,销量同比下降,目标完成率还不到一半,得调整一下产品和渠道的策略;鸿蒙智行和蔚来则因为渠道和战略上的问题,年度目标完成率都不足50%。
可以明显感觉到,今年前三季度各家车企的表现不再是齐心协力共同夺冠,而是新势力内部出现了明显的战略分歧和执行上的差距。
现在的市场已经彻底告别了盲目冲刺的阶段,一边是疯狂前行,另一边则是冷峻严寒,像是一幅“冰火两重天”的画卷缓缓展现出来。
谁能造谁能赢
如今的市场形势下,把车从生产线顺利交到消费者手中,这已经变成最硬核的竞争实力啦。再怎么吹牛皮、签了多少订单,车子要是造不出来、交不出去,那一切都白搭。这个关口,就是看一个品牌能不能把市场的火热转化为真实销量的“生死线”。
小鹏汽车算是个不错的典范呀。去年还陷在供应链的泥潭里,部分车型交付都出了点问题,但到了今年就彻底扭转了局面。随着武汉新工厂在第三季度正式投产,品牌的月产能直接突破了4.5万辆,这也让他们的订单消化速度比上半年快了差不多40%。
硬实力摆在这,表现自然出色。到九月为止,小鹏的年度任务完成率高达89.5%,在新兴力量中遥遥领先,前三个季度累计交付了31.3万辆,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17.8%,真是吓人。
反倒是小米汽车,跟前面那套完全不一样。市场反应那是真火爆,前三个季度销售额同比一下子飙到278.8%的惊人增幅,九月单月的交付量也突破了四万辆。不过,看似风光,实际上门店里堆满了还没交的订单,压力挺大的。
这种火爆的需求带来的产能压力,变成了他们突破的最大难题,也难怪目标完成率一直卡在71.4%。就像一份令人欣慰的烦恼,虽然开心,但终究也是个烦心事。
像理想汽车这样的品牌,增长乏力的背后,除了产品策略的问题外,行业分析还指出了芯片供应紧张这些供应链方面的因素。
这事儿提醒了我们:在这个反应得快才行的年代,哪个环节出了点差错,都可能变成整个系统的“阿喀琉斯之踵”。可以说,“交付能力”早已不是锦上添花的事,而是新兴力量想要搞规模优势,必须跨过的第一道坎儿。
爆款还是军团
品牌走到第二个分水岭,关键点就体现在产品策略上。到底是继续赖着一款或者几款“明星车型”,搞集中爆发,还是开始打造一个更具宽度、更稳健的“产品军团”?这道抉择题,不同的品牌都展现出不一样的答案。
小鹏和零跑的决定,证明了“走量王牌”的强大带动力。小鹏的主要销量,主要靠MONAM03系列撑起,这款车累计交付超过18万辆,还连续13个月每月交付破万,性能真是杠杠的。
零跑凭着踏实稳妥的策略,几个月来销量一直超越理想,稳坐新势力排行榜的头把交椅。到了9月,它单月交付突破6万,达到了66,657辆。这个坚实的基础,也算是品牌扛过风浪的定海神针。
理想汽车则展现出了不一样的风采。他们一直在强调自己在高端市场的优势,比如旗下的MEGA车型在售价50万元以上的纯电动车和MPV市场里排名第一,官方还宣称在20万元以上的SUV市场,年度累计销量已经超越了特斯拉。
虽然在细分市场上表现亮眼,比如高端车型赢得了不少关注,但整体销量却还是出现了13.1%的同比下滑。这让人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过度依赖那些小众高端市场,难免会削弱整个品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锋利无比,另一方面也可能刺伤自己。
聪明的玩家们当然不会墨守成规。大家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布局,紧跟时代的节奏。比如零跑计划在第四季度推出Lafa5运动轿跑,瞄准新的市场突破口。小鹏也没闲着,用新款P7系列充实和带动中高端市场的客户流和订单量。
就算理想遇到困难,也在加快理想i8的产能提升,想要闯入新的主流细分市场。这种情况说明,单靠一个爆款的时代,可能真的已经成为过去式。想在漫长的竞争中坚持下去,打造一个攻防兼备、能不断调整优化的产品阵容,这可是必须迈过的第二道门槛。
从吆喝到下单
做出好车,把它顺利交付,这还只是前半段。比赛的后半段,关键在于怎么高效地把市场上的声音变成真实的销售订单,把客户的第一次购买转变成长期的品牌忠实粉丝。
这个阶段,渠道的作用一下子变得格外重要。看看小米汽车的动静,九月份一个月里新开了32家门店,把全国的零售布局扩展到了402家,覆盖了119个城市。这种“飞速”扩张,主要就是想用最直接的方式接触到用户,把他们转变成买家。
这强烈的线下布局跟鸿蒙智行、蔚来等品牌形成了明显的差别。后面两家的目标达成率都不到50%,表现不太理想,很大原因就是“渠道和战略上的问题”。
不过,迎接用户只算是个开始,真正让他们掏腰包的,还得回归本质的体验。如今不少消费者对那些高调的宣传口号已经不怎么买账了,他们更关心一些简单明了的问题:“这车机系统好用不?”“实际续航能跑多远?”
这些切身的用户感受,逐渐变成了买不买的决定因素。再怎么宣传再怎么吹得天花乱坠,也比不过一次顺畅的触控体验更能打动人心。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慢变量”得留意。一位维修师傅发现,今年车辆的维修次数似乎少了不少。这可能意味着,为了赶在年底完成目标,车企反而在品质把关上更用了心。
这正好回应了“扎实的产品实力才是赢的要点”的看法。产品和口碑的积累虽然慢悠悠的,但终究会变成影响长期回头率的关键因素,决定一个品牌能走多远。现在,流量红利逐渐枯竭,有效的渠道转化和出色的用户体验,合起来形成了未来取胜的第三道门。
结语
你瞧,今年新势力车市出现的这场大分化,绝非偶然。这实际上是各个品牌在“交付力”、“产品力”、“转化力”这三扇门前,选择不同策略和执行能力所带来的必然表现。
有的品牌三门全开,顺风顺水,一路畅通无阻;而一些则在某一扇门前卡住,寸步难行,挣扎不断。
年底的销量榜单,不过是一张瞬间的快照,反映的只是某个时刻的情况而已。真刀真枪的比拼,还是得看战略的深度和坚持不懈的韧性。
将来,要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必须同时突破这三道关卡——也就是说,既能实现稳步的规模化交付,又能打造健康活跃的产品线,还能赢得用户的真心认可,只有这样,品牌才有可能在这场激烈的长跑中坚持到最后,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