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只要您稍微关心一下汽车市场,肯定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咱们国产新能源车,好像商量好了似的,一个比一个猛,价格一个比一个让人心动。
很多人都纳闷,这到底是怎么了?
好好的汽车,怎么跟大卖场的白菜一样,说降价就降价,而且配置还越给越高?
特别是看到吉利、比亚迪、小米这几家在新闻里你来我往,感觉就像看神仙打架。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背后一环扣一环的道道,给您掰扯清楚。
先说说吉利。
咱们国内的老百姓,对吉利这个牌子肯定不陌生,算是咱们自己家汽车工业的元老之一了。
可是这几年,眼瞅着比亚迪在新能源赛道上一路狂奔,成了大家嘴里的“迪王”,吉利心里能不急吗?
这就像你家隔壁邻居开的饭馆,突然成了网红店,天天排大队,你这个老字号再不拿出点看家本领,那客人可就真被抢光了。
所以,吉利也是憋足了劲,打出了一张王牌,就是“银河”系列。
原文里提到的那个“吉林银河a7”其实是个小笔误,应该是“吉利银河”系列,比如像银河L7这样的SUV。
吉利银河干了件什么事呢?
它干了一件特别“得罪”合资车的事。
在过去,咱们普通家庭想买一辆大空间、开着舒服、配置还不错的中型车,眼睛基本都得往丰田凯美瑞、本田雅阁、大众帕萨特这些合资品牌上看,落地没个二十万下不来。
但吉利银河一出场,直接把规矩给改了。
它用十几万的价格,给你提供了过去二十多万合资车才有的,甚至更好的体验。
论空间,不比你小;论内饰,比你豪华,大屏幕、智能系统样样有;论动力,电机的加入让它起步更快、开着更顺;论省油,插电混动的模式让日常通勤几乎不用油。
这就好比,你以前习惯了花三十块钱去咖啡店喝一杯普通的美式,现在旁边新开了一家,用更好的咖啡豆,机器也更先进,做出来的拿铁拉花还特别漂亮,结果告诉你,一杯只要十五块。
您说,这换谁谁不心动?
所以,吉利这波操作,可以说是被市场“逼”出来的绝地反击,也是给那些还在“躺着赚钱”的合资品牌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告诉它们,时代真的变了。
当然,吉利之所以这么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面有座大山,那就是比亚迪。
如果说吉利是在奋起直追,那比亚迪就是那个制定赛道规则的领跑者。
原文里说比亚迪年销量上千万,这个数字确实有些夸张了,咱们用准确的数据说话,比亚迪在2023年全年卖了302万辆车,这个成绩已经足够吓人,是全世界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
为什么比亚迪能这么牛?
根本原因在于它几乎把造车需要的所有核心技术都攥在了自己手里。
从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到车里的智能芯片,除了轮胎和玻璃这种少数零件,比亚迪基本上都能自己生产。
这就好比一个开饭店的,他不仅有自己的厨师,连种菜的农场、养猪的猪圈、磨面的作坊都是自家的。
这样一来,成本就能控制到极致,别人没法比。
有了这个底气,比亚迪在市场上就敢“掀桌子”。
最近,它推出的两款新车——秦L和海豹06,就结结实实地把整个市场都给震懵了。
原文提到的“海狮06”应该就是指的海豹06。
这两款车最厉害的地方,不是某个单一的配置,而是它带来的整体颠覆。
首先是价格,一款车长接近4米8的中型轿车,起步价直接定在了9.98万元。
这是什么概念?
就在几年前,这个价格你顶多能买一辆合资品牌的小型车,比如本田飞度,现在比亚迪直接给了你一台尺寸上能跟凯美瑞、雅阁掰手腕的“大家伙”。
更要命的是它的技术。
这两款车搭载了比亚迪最新的第五代DM混动技术,官方宣传的数字是:在不充电、只用油的情况下,一百公里油耗才2.9升;而在加满一箱油、充满一次电的理想状态下,能跑2100公里。
这个数字对咱们老百姓来说太有冲击力了。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从北京出发,理论上一路开到广州都不用进加油站。
这对于那些经常要跑长途,或者家里不方便装充电桩的用户来说,简直就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它彻底打消了很多人对新能源车“续航焦虑”的顾虑。
所以,当这样一款车摆在你面前,价格便宜得惊人,用起来又省得离谱,它一上市就卖爆,单周销量冲到几千台,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它不是在跟谁竞争,它是在重新定义这个价位的汽车应该是什么样子。
最后,咱们再聊聊车圈里的新晋“顶流”——小米SU7。
原文里提到小米SU7最近的周销量两千多台,觉得跟它发布时的火爆相比,显得有点“后劲不足”。
这个看法,其实需要咱们换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小米SU7的登场无疑是现象级的,雷军用一场发布会,就把全国人民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订单量也是铺天盖地。
这证明了小米这个品牌的号召力和营销能力确实是顶尖的。
但是,造车毕竟不是造手机。
手机产业链非常成熟,找代工厂很快就能大规模生产。
而汽车,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涉及到上万个零部件,对生产线、对工人的技术、对质量的控制,要求都极其严格。
小米作为一个汽车行业的新兵,它面临的最大挑战,恰恰就是原文提到的“产能”问题。
我们得知道,小米汽车的工厂也是全新的,新工厂、新设备、新工人,都需要一个磨合和爬坡的过程,不可能一上来就把产量拉到最大,因为这要以保证车辆的质量为前提。
我们看具体数据,小米官方公布,在刚刚过去的5月份,他们交付了8630台SU7,6月份的目标是交付突破1万台,并且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产量,争取全年完成12万台的交付目标。
按照这个节奏来算,平均到每周,交付两千多台,这恰恰是它目前生产能力下的真实写照,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
所以,拿一个刚投产几个月的新品牌,去和已经拥有成熟生产体系、月销量动辄几万台的比亚迪相比,本身就不太公平。
这就好比一个新开张的天才厨师,虽然名气很大,预约的客人都排到明年了,但他一天就两只手,能炒出来的菜就那么多。
你不能因为他上菜慢,就说他的生意不好,只能说他实在是忙不过来。
小米现在面对的,不是车卖不出去的烦恼,而是收了太多订单,车造不出来、交不了货的“甜蜜的负担”。
它需要时间,把网络上的巨大声量,一步步转化为现实中稳健的生产和交付能力。
这才是它从“网红”走向“车厂”的必经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