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里,全球汽车行业风云变幻,但若说有哪个市场的变化令人震惊,俄罗斯绝对名列前茅。2021年中国汽车品牌在俄市场仅占5%的小小份额,短短几年间,市占率竟然突破50%,一跃成为市场主力。而如今,这个数字仍在攀升。但背后,它仅仅是因为“性价比”高吗?这种快速扩张能持续多久呢?问题比看起来复杂,答案也比想象中精彩。
中国品牌的崛起背后,是欧洲和日韩品牌的撤退。这场由地缘政治驱动的汽车市场洗牌,彻底改变了俄罗斯消费者的选车偏好。起亚、大众等昔日的明星品牌逐步退出市场,而吉利、奇瑞成为街头最常见的身影。尤其是奇瑞,已经坐稳了俄罗斯消费者心中的“中流砥柱”地位——2025年7月,其月销量高达1.35万台。
但事情并不全是那么光鲜亮丽。虽然中国车企在销量上已是赢家,但背后的挑战也显而易见。是否有能力真正扎根于俄罗斯市场?是否能保持长期竞争力?这样的疑问为中国车企的“胜利”故事增添一丝忧虑,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也许会成为未来市场格局的大变数。
从一个外人的视角来中国车企的崛起速度的确值得惊叹。但要看清事实,我们不妨将它的成功分成三步来看。
第一步是“市场契机”。欧洲和韩国汽车品牌相继退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中国品牌迅速补位。俄罗斯消费者追求性价比,而中国车企正是以高配低价的策略虏获了他们。
第二步是“地缘优势”。由于地理上的邻近,中国车企通过中亚国家的物流网络,以较低成本将整车送到俄罗斯市场。同样,中国主力车型在功能上也比俄罗斯本土品牌LADA更加丰富,比如经济型家用车中常见的倒车影像、导航系统等,吸引了大批注重实际性能的买家。
不过到了第三步,这条成功之路上的暗礁逐渐显现。消费者发现,尽管产品外观和配置讨人喜欢,但问题也不少:发动机在寒冬启动缓慢、座椅没有加热选项、零配件供应链跟不上……尤其是对于俄罗斯这种冬季动辄零下30-50℃的国家,车辆的耐寒性几乎可以说是“生死线”。这也成为中国车企需要跨越的障碍。
而这一切,还只是表面问题,更深层的矛盾渐渐浮出了水面。
俄罗斯市场的政策变动,正成为悬在所有外资车企头顶上的一把剑。2024年开始,一项又一项针对进口车型的高额税费政策出台,直接推高了中国车企产品的最终售价。
最令人挠头的还是“平行出口”模式面临封死。俄罗斯加大了对中亚转运车辆的报关和缴税力度,让以往绕开高额税费的手段逐渐失效。2025年10月,俄罗斯将部分进口车型的报废税上调到66.7万卢布,这意味着一台车型的成本上涨了整整一倍。而税费每年的增长速度还在以10%-20%递增,远远超出了许多车企的承受能力。本地市场零配件的匮乏让售后服务问题变得更加棘手,有消费者抱怨买到一辆中国车之后,连换个灯泡都得排三个星期的队。
俄罗斯消费者对品牌的熟悉度和信任度也开始成为阻力。数据显示,68%的俄罗斯消费者在购车时会优先考虑他们熟悉的品牌。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品牌不过是刚在俄市场崭露头角的“新选手”。在这场品牌认知与实际价值的拉锯战中,中国车企能否赢得时间窗口仍是疑问。
就在怀疑声中,中国车企选择了主动变革。2025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将俄罗斯市场视为“第二战场”,不再单纯依赖进口销售。而是加速本地化生产。这一转变无疑为中国车企争取了珍贵的市场主动权。吉利开始通过与白俄罗斯的合作伙伴贝尔吉联手,建立区域性生产基地;长城汽车也持续推进KD组装模式,灵活应对税费变化。
不少车企加大了技术投入,以应对俄罗斯极端气候的挑战。极寒天气下的电动车电池性能优化、防腐蚀底盘技术升级以及专用加热系统的研发,成为产品研发中的三大“必修课”。可以说,这些新技术不仅让中国车企克服了技术短板,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品牌议价能力。
而在营销上,中国品牌也学会了与俄罗斯消费者“对话”。依托当地网络广告平台推广定制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联动,让消费者安心选车。有些品牌比如蔚来,甚至根据当地市场需求推出了专为俄罗斯打造的特殊版本车型。
这一系列动作让中国品牌实现了销量与口碑的双翼齐飞,俄罗斯消费者逐渐意识到:中国车不仅仅是“便宜”,而是“物美价廉”。
但当我们以为,一切都在朝着稳步发展的方向推进时,更复杂的矛盾开始显现。
首先是货币波动与经济风险的冲击。俄罗斯经济在长达两年的各种压力下持续低迷,其国内的购买力也在弱化。而作为外资车企的重要依赖,卢布对人民币与美元的贬值加剧了产品的销售风险。消费者手中的钱更少了,而进口税与运营成本却越来越高,这让许多中国品牌开始纠结:如果涨价,销量就有可能下滑;如果不涨价,利润空间则几乎被压榨殆尽。
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随着中国车在俄罗斯的“成功”,更多中国车企也开始进场,导致战场上挤得水泄不通。新能源车领域更是如此,众品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陷入价格战,这既降低了利润,也拖慢了技术研发的脚步。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政策不确定性如影随形。今年就有新立法直接影响到外资车企的准入和生产标准,加大了企业的合规难度。在这样的高压之下,离开俄罗斯的威胁并非完全不可能。
看上去,中国车企快速占领俄罗斯市场,成绩耀眼。但在细细复盘后,我们不难发现,这问题也不简单。胜利背后,是一系列挑战尚未解决:技术适配性不高、政策风险未释放、市场竞争日趋红海化。
当车企们还在庆祝拿下更多份额时,或许应该思考:如何从短线玩家转变为这个市场的长期选手?因为如果只是以“物美价廉”抢市场,而无法在品牌与产品上交出长期的“高分答卷”,短暂的市场辉煌可能只是一场虚幻的肥皂泡而已。
中国车虽然抢占了一半的俄罗斯市场,但你觉得,这种“靠低价打天下”的策略是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挑战越积越多,未来还靠什么守住地盘?评论区等你说出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