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台七座版凝夜紫配色的乐道L90徐徐驶出生产线,乐道汽车在10月15日迎来了第10万台量产车的下线。
从去年9月首款车型L60上市至今,乐道品牌刚刚走过一年时间。这个蔚来旗下的子品牌以其惊人的增速诠释了何为“生而成熟”:一年时间,10万台车。
与此同时,乐道也将在本周末迎来第10万台交付的里程碑,交付速度位列纯电新势力Top 2。
这一成绩与乐道上市初期的市场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回顾今年初,乐道曾面临月交付量连续下滑的尴尬局面,甚至被曝出员工购车后二手平台低价转卖的消息。从低开到高走,乐道汽车上演了一场漂亮的逆袭。
01 艰难开局
乐道品牌的诞生承载着蔚来进军主流市场的野望。2024年9月,乐道首款车型L60上市,售价20.69万元起。
蔚来创始人李斌毫不掩饰地将乐道L60称为“大号精装Model Y”,直接对标特斯拉明星车型。
然而,市场并未立即买单。进入2025年,乐道月交付量连续第二个月下滑,从去年12月的10528辆滑落至今年1月的5912辆。
今年2月,乐道品牌交付量仅为4049辆,与乐道总裁艾铁成立下的“到3月交付量要达到2万辆”军令状相去甚远。
一时间,二手平台上涌现大量低价“准新车”,标价仅12万元左右,比官方便宜近3万元。
乐道的BaaS电池租赁方案也被用户质疑不划算。有车主算了一笔账:每月租电费用加上换电成本,每个月养车花费约1000元,远高于其他电动车品牌。
02 逆转的三大支柱
乐道的逆袭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精准的市场定位、蔚来体系资源的共享与成本控制的平衡。
精准定位主流家庭市场
乐道品牌自诞生之初就明确了目标用户——中国主流家庭。乐道汽车总裁艾铁成强调,中国乘用车市场85%都是家庭用户,而乐道就是要为这些“人生向上阶段”的消费者提供合适的车辆。
与蔚来品牌的“高端商务”定位不同,乐道更加聚焦家庭用户的高频需求。李斌和艾铁成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了乐道L60的“专注”——不做花哨的配置,而是围绕安全、舒适、大空间等家庭核心需求设计。
共享蔚来成熟体系
乐道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是能够共享蔚来多年来构建的基础设施。乐道共享蔚来“9纵11横16大城市群”的高速换电网络与全国400+蔚来服务中心。
截至目前,乐道已在全国拥有超400家门店和城市展厅,覆盖超130座城市。
乐道还共享蔚来全球领先的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工厂,拥有国内首个轻量化车身制造平台。
这种共享模式让乐道免去了从零开始建设渠道和基础设施的巨额投入,实现了“生而成熟”。
成本控制的平衡艺术
在李斌看来,乐道的成本控制是“该省省、该花花”的艺术。乐道L60采用钢铝混合双舱车身、2000MPA潜艇级钢,在安全性上不惜成本,但省去了电吸门等非必要配置。
李斌曾举了一个例子:乐道L60采用双球节麦弗逊底盘结构,这比双叉臂省100块钱,但对家庭用户来说完全够用。这种精准的取舍使得乐道在保持低价的同时仍能保证利润空间。
03 双车战略引爆市场
乐道的真正转折点来自于第二款车型L90的推出和L60产能的稳步提升。
L90打开新市场
今年7月,乐道推出旗舰SUV车型L90,预售价格为27.99万元起,电池租用方式购买为19.39万元起。这款车凭借“座座都是VIP,6人10箱无压力,出门远行无焦虑”的产品定位,迅速获得市场认可。
乐道L90上市两个月交付21,626台,创下纯电大型SUV最快交付纪录,销量位列纯电大型SUV第一。
L60稳步攀升
与此同时,乐道L60也逐渐展现出市场吸引力。截至目前,乐道L60上市以来已收获超7万用户信赖,位居纯电中型SUV销量Top 3。
随着产能爬坡,10月乐道L90产能将达到1.5万台,乐道L60产能也将显著回升,品牌十月交付量预计将再创新高。
04 乐道对蔚来的战略意义
对于尚未实现稳定盈利的蔚来而言,乐道的成功逆袭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盈利的关键抓手
李斌曾明确表示,乐道L60单月销量如果能够到2万辆,就能实现很好盈利。这正是蔚来目前最需要的——一个能够走量并贡献利润的品牌。
蔚来总裁秦力洪曾用“生而成熟”来形容乐道品牌。乐道共享蔚来多年的技术积累、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大幅降低了额外成本。
提升资源利用率
乐道的销量增长同时提高了蔚来换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李斌指出,“换电站是网络效应、分布式思维,网络越大,体验越好”。
他进一步表示,蔚来的“换电县县通”计划如果没有乐道的销量支持,至少要往后推两年。乐道用户的增加将进一步提高蔚来换电网络的运营效率,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随着第10万台量产车下线,乐道已稳居纯电新势力交付速度前列。
资本市场早已用真金白银投票。早在7月,蔚来港股就曾因乐道L90的推出而单日大涨超10%。
10万台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据乐道官方透露,10月乐道L90产能将达到1.5万台,乐道L60产能也将显著回升。
蔚来能否凭借乐道实现整体盈利,行业正在密切关注。
如果对新能源汽车感兴趣,欢迎关注36策公众号。

声明: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撰写成文。图片仅用于交流学习,版权出处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感谢您的支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