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五年前那些挂着“L”、“H”、“AB”代码的项目组,在偌大的办公楼深夜还亮着灯。会议室、白板、代码与创意的撞击、PPT里密密麻麻的表格和计划书,只是桌面的一角。你很难联想到,这些悄然诞生的拼音首字母,正是国产车企高端逆袭的前奏。
假如你是其中某个工程师,又或者是市场部新晋的“小白”,面对上级交办的“攻高端品牌”的稚嫩目标,会不会像碰上了天方夜谭?彼时,20万以上的自主品牌轿车几乎绝迹,豪华车展,更像是洋品牌的代言秀。成都车展?也许那时大多数国产展台是一派“人多热闹,价位亲民”的景象,而不是现在的“黑科技与堪比奔驰S级的气场”。
这届成都车展,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悄然缺席,仿佛告诉观众,“自主品牌”才是主角。比亚迪直接包下9号馆,仰望的U8应急浮水技术、“天神之眼”让人一时分不清这是来买车还是看小说里的未来实验。奇瑞、长安等同样不给对手留面子:最狠的时候,一家几乎承包了一个展馆。外资品牌的冷淡,自主品牌的火爆,对比之下更见高下。这不是一次偶然的舞台切换,而是市场版图的重塑。
理性一点讲,这几年国产新能源车的崛起早就露出端倪。销量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国产豪华车销量达到288万辆,是四年前的12倍,本土品牌贡献80%增量。有一点冷幽默——十年前国产品牌要是敢定个“B级车市占率20%”的小目标,还会被质疑是不是白日做梦。现在的数据,反倒让人怀疑统计局是不是键盘坏了。
为什么当年的天花板,如今成了地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新能源”成了弯道超车的赛道。传统车企自2018年前后,背地里启动了代号“1号工程”的内部革命。名字起得严肃,做法倒是很接地气——死磕技术、加快迭代、砸重金营销。比如长安的“AB品牌”,造出来的阿维塔没几个人刚开始能全名读全,但背后却是一串华为、宁德时代的联合攻关,主打一个“用最新科技硬刚老外”。
上汽的项目组则低调了许多,代号简洁粗暴:“L”。最终落地的智己品牌,和德系的机械质量控相比,直接端出“超快充固态电池”“智能底盘”这些听着就让工程师头疼的技术项。从五年研发周期到两年一改款甚至一年一小迭代,测试和生产节奏全盘推翻。某位业内朋友曾开玩笑,说如果燃油车时期研发节奏也是这么玩,那估计连工程师头发都得提前用新能源来种植。
我们不妨问一句:拿数据和技术就能稳赢“高端”吗?实际没这么简单。高端市场看的从来不是纸面配置——更像一场心理战。品牌形象、渠道掌控、用户圈层、售后服务,甚至公司高管能不能在微博上讲段子,这里边门道多得很。你能在成都车展看到朱华荣自己上阵自黑,能看到上汽董事长亲自挂帅做直播。技术和认知,双线突破,既拼“供应链”,也拼“网红力”。
再细究,传统车企破局的核心,其实并不是“造不出车”,而是能不能调动一套适应新时代的组织架构。以前一款B级车改款,等它五年都嫌新意不足,现在同款硬件、一年内体验就能来个“双十一式”大升级。传统销售靠4S店见门头,新能源销售则把直营体验店和用户裂变玩得明明白白。真实的转折点,并不那么热血沸腾:内部体制、管理模式、技术栈一次彻底大换血,才换来今天车展上自主品牌“强势上分”。
这一切努力换来了什么?2024年,智己全年65505台、阿维塔73606台、岚图85697台的纯中高端车型销量,清一水全都20万+的盘子。跟特斯拉、蔚来、理想正面搏杀也不掉队,甚至搭载上全球首款AI零重力按摩舱,连后座都进步到了“俄罗斯太空体验”——有时候国产车企卷技术和体验,着实有点儿“这届领导不要命”的味道。
至此,我们冷静判断:“证据链”已经很明晰——国产新能源不是靠运气翻身,是靠组织之变、技术硬卷和认知跨越三路出击。那些以“L”、“H”、“AB”为代号的内部项目,如同埋在组织表层的一颗颗“高压炸弹”,终于在五年后重塑了整个汽车高端市场。而当初所谓“自主品牌只能做走量低端”的魔咒,在新一轮技术革命里被反复粉碎。
当然,今天的高歌猛进,不代表明天不会翻车。毕竟,高端市场永远是竞合的修罗场,你领先一个技术,不代表下个季度谁不会推个对标款让你瞬间落后。如果说燃油车时代最大的问题是“做不出好车”,新能源高端时代更像是“能不能一直做对的事情、速度还能跟得上”。
也许最值得玩味的不是国产品牌逆袭的辉煌,而是下一个问题——等中国新能源车企都成了“高端”新贵,谁还能在五年后,保住下个内部代号里那个最不安分的想法?到底是创新者自我颠覆,还是等外来的豪华品牌卷土重来,打一场新旧势力的车展翻身仗?
毕竟,在技术和品牌竞争这个无限游戏里,“L”、“H”、“AB”这些当年的小字母,或许永远只是个序章。下一个逆袭的密码,还会是什么?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