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电池越做越大,已成为2025年新能源市场最明显的趋势。智己LS6增程版配66度电池,纯电续航450公里;小鹏G01增程版续航430公里。这些数据已逼近甚至超过部分纯电车。
这背后是91%的增程车主日常主要使用纯电模式,发动机仅长途或低电量时介入。我们为何执着于大电池?这场“电池军备竞赛”是真需求还是新焦虑?
01 电池扩容:从够用到过剩
增程车的电池容量正在快速膨胀。2021年,主流增程车纯电续航集中在150公里左右,而今年300公里以下的新车型已成少数派。
市场销量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1-7月,国内增程车累计销量64.6万辆,同比增加12.1%,占新能源车销量的9.97%。理想、问界等老玩家持续发力,小鹏、极氪、智己等原本专注纯电的品牌也纷纷加入战局。
这一转变的直接动力来自用户需求。第三方调研显示,85%的增程用户周行驶里程不足400公里。大电池的“一周一充”特性恰好精准覆盖这一需求,让城市通勤者几乎可以完全忽略增程器的存在。
02 消费心理:为安全感买单
大电池畅销的背后,是消费者对“续航安全感”的强烈渴求。
数据显示,超过91%的增程车主日常使用纯电模式。发动机的任何介入,都会被用户感知为“体验退化”。这种对纯电体验的执着,推动车企不断拉长纯电续航。
“增程车本为解决纯电里程焦虑,但短续航导致频繁充电,反而带来不便。”一位用户道出真相。当下大电池增程车正好弥补这一短板,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更深层次看,大电池缓解的是心理焦虑而非实际需求。根据《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即便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单日往返距离也不过80公里。CLTC续航200公里已可满足95%用户场景需求。
03 经济账:电池成本的下降与使用成本的上升
电池包成本持续下降为大电池普及提供可能。2025年全球电池包成本将降至99美元/kWh,较2022年下降逾40%。
但大电池并非没有代价。电池占整车成本约40%。每增加50公里续航,意味着几千元制造成本提升。问界M8高配的大电池版本比同配置小电池版本售价高出近3万元。
使用成本同样值得关注。城市通勤时,每公里电费约0.2元;一旦上高速切换燃油系统,表显油耗可能飙升至8L/100km,一公里成本约0.7元。跑一次500公里长途,电油成本差价可达250元。
04 最优解存疑:大电池的边际效应递减
工程意义上的“最优解”与用户心智的“安全感”之间存在冲突。
中汽研数据显示,车重每增加100公斤,电耗上升5%-10%。电池变大带来的不是体验线性增长,而是能耗的快速堆叠。
一位理想L8车主坦言:“每天通勤50公里,230公里纯电续航几乎用不上。电池太大,充电时间长,即便是快充也要一小时。”在缺乏高频长途需求的场景里,大电池反而成为冗余。
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需要为了一年仅几次的长途需求,背负日常通勤中的额外成本和能耗?
05 未来展望:增程车的身份困惑
增程车正走在十字路口。一边是“大电池+小油箱”的持续优化,试图打造无需发动机介入的“类纯电体验”;另一边是以理想MEGA、小鹏X9为代表的快充纯电阵营,正通过5C高压补能不断缩短充电时间。
全国公共充电桩总增量达85.3万台,但结构性紧张依然存在。纯电动车与公共桩之比高达6.51:1,大部分用户仍依赖自建桩补能。
J.D. Power调研显示,63%的潜在购车者将“10分钟补能300公里”列为刚需,这一比例在2022年仅为29%。但在“充电10分钟,排队40分钟”的现实下,增程车的那口油箱依然是有效兜底。
未来,快充技术与加油便利性之间的竞争将决定增程车的命运。当充电像加油一样便捷时,大电池增程车是否还有存在必要?抑或是,它终将成为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产品?
你认为多少公里的纯电续航才是增程车的“甜蜜点”?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用车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