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18万多买的混动凯美瑞,三年后卖车时他愣在那儿:保值率55%,还倒贴3000块检测电池
上周末,广州番禺某二手车市场。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站在评估师旁边,手里攥着那张电池检测报告,脸色越来越难看。他那台2022年的凯美瑞双擎成色不错,才跑了六万公里,评估师给出的收购价是10.8万。隔壁摊位,同年同配置的燃油版,12万成交。检测费自己掏的,3000块。他点了根烟,跟评估师说:“当年买的时候销售跟我算账,说混动省油划算。现在这个价,我这三年等于白开了。”
这场景我见多了。很多人买车时被那个油耗数字迷住了,真正用起来才发现,账本上的数字和口袋里的钱是两码事。
市区开油混,你会发现一个挺玩味的现象。那个纯电模式基本就是个装饰品——早高峰从天河到越秀,走走停停十来公里,发动机得启动七八次。本田雅阁的车主群里,有人专门统计过,市区通勤状态下,平均1.5公里发动机就得介入一次。想超个车,油门踩深一点,发动机突然嘶吼起来,那种突兀感就像电影放到一半突然跳戏。
朋友老张开雅阁混动两年多,现在见人就劝。他说最烦的就是那种不上不下的感觉:“电车的安静体验享受不了几分钟,燃油车的直给又没有,介于两者之间特别别扭。有次约了客户谈事,路上堵车,发动机走走停停,搞得车里震动不断,客户以为我这车有毛病。”
保养这块水更深。雷克萨斯ES300h的车主,小保养一次比燃油版贵450块。表面上看不算多,可架不住项目杂:两万公里检测电池温控系统800块,四万公里换电机变速箱油1500块。六万公里跑下来,多花六千多。用了五六年,电池衰减超过20%,你得掂量要不要换。换一套电池组,四万多块钱,够付一台小车的首付了。不换吧,续航越来越短,开着糟心。
市场已经在投票了。去年上半年,插混车型在北京的销量占比到了37%,油混只剩8%。那些纯电能跑一百多公里的插混车,卖得风生水起。比亚迪秦PLUS DM-i,日常通勤基本不烧油,家用电充一次成本十块出头。关键是亏电状态下油耗也不高,3.8升的百公里油耗,长途照样能跑。
现在买车的人想法变了。省油已经不是第一考虑因素,体验和功能反而更重要。智能辅助驾驶、流畅的车机系统,这些东西油混车真给不了。有些车主开过带城市领航功能的车之后,再回到自己的油混车上,那种落差感特别明显。长途开下来,一个轻松自在,一个累成狗。
传统车企其实也心知肚明。丰田计划2026年前停产非插混车型,本田已经关停了两条油混生产线。欧盟那边规定更直接,2030年后的混动车必须有80公里以上的纯电续航,不达标就别想卖。政策、技术、市场,三股力量都在往一个方向推。
油混这条路,走到现在有点骑虎难下的意思。行星齿轮那套机械结构复杂,研发周期长,迭代慢,成本还降不下来。而插混依靠电驱平台,两三年就能更新一代,传动效率还更高。这种技术代差摆在那儿,时间越长越明显。
说到底,买车得算两本账。一本是眼前的使用成本,另一本是三五年后卖车时的行情。有时候当下多花一点钱,选个技术路线更明朗的车型,反而是更稳妥的做法。
至于油混,夹在燃油车和插混之间,优势越来越模糊。购车多花的钱、保养的成本、残值的落差,这些账算下来,性价比确实让人犹豫。更何况现在技术迭代这么快,谁也说不准两年后市场又是什么光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