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信智驾!36车实测,24%避险率打脸宣传,车主看完心凉!

长假高速,车流如织,你是不是也曾瞥见,身边那些“智驾”车辆里的司机,双手轻搭方向盘,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

仿佛早已将换挡、盯路这种“体力活”抛诸脑后。

这几年,“智能驾驶”这四个字,从4S店的销售话术,到网络上的汽车评测,几乎无处不在。

大家对这高科技的关注度,那叫一个水涨船高。

尤其是今年夏天,几段关于“智驾车辆实测”的视频,更是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几百万网友的讨论热潮。

那么,这“智驾”,到底值不值得我们托付?

别信智驾!36车实测,24%避险率打脸宣传,车主看完心凉!-有驾

“测不准”的智能,是技术短板还是认知鸿沟?

别信智驾!36车实测,24%避险率打脸宣传,车主看完心凉!-有驾

今年夏天那几场刷屏的实测,绝非泛泛之辈的随手之作。

一家大型汽车评测机构,精心策划了三场深度体验,覆盖了高速与城区两大核心驾驶场景,测试对象皆是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智驾”车型。

他们可谓是煞费苦心,在高速公路上模拟了白天黑夜的四种场景,城区道路则设定了“转盘路”、“斧头路”等复杂路况,更是在其中嵌入了“路口小学生”、“路边故障车”、“突然窜出的电瓶车”等九种堪称“死亡陷阱”的突发状况。

其目的,就是想看看,当真实路况的“千变万化”摆在面前时,“智驾系统”能否真正扛住考验。

别信智驾!36车实测,24%避险率打脸宣传,车主看完心凉!-有驾

其中一个名为“消失的前车”的场景,更是让人心惊肉跳。

测试车在高速慢车道开启辅助驾驶,前方车辆突然变道,巧妙避开了慢车道上的事故车辆。

可这一下,快车道上密密麻麻的社会车辆,瞬间就将测试车置于一个“前方障碍物被遮挡”的危险境地。

这时,辅助驾驶系统能不能及时刹停,关乎生死。

别信智驾!36车实测,24%避险率打脸宣传,车主看完心凉!-有驾

结果如何?

触目惊心!

36款参与测试的车辆,仅有5辆成功安全停下。

更令人扼腕的是,其中一辆居然以86公里/小时的速度,径直撞向那辆静止的事故车!

画面之震撼,足以让任何一个驾驶者心头一紧。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在总计183次的高速测试中,仅有44次安全通过,通过率跌破24%!

这个数据,与车企宣传的“300公里无需接管”、“完全解放双手”等口号,形成了何其讽刺的对比。

别信智驾!36车实测,24%避险率打脸宣传,车主看完心凉!-有驾

测试团队的回应,点出了问题的核心:测试全程驾驶员未进行干预,所有问题均由辅助驾驶系统自身导致。

他们并非“黑”智驾,而是想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大家:辅助驾驶,并非万能,它有其固有的安全边界。

正如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者明。”

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的“智驾”是什么。

别信智驾!36车实测,24%避险率打脸宣传,车主看完心凉!-有驾

L2与L4的“次元壁”,消费者与车企的“信息差”

别信智驾!36车实测,24%避险率打脸宣传,车主看完心凉!-有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鲁光泉教授一语道破天机:市面上绝大多数所谓的“智驾车”,其实只达到了L0到L2级别的“辅助驾驶”范畴。

而那些测试视频,却往往以L3、L4级别的严苛标准来衡量它们。

这就好比让一个刚学完初三的学生去考高考,考不好,是学生能力不足,还是考试标准超纲?

别信智驾!36车实测,24%避险率打脸宣传,车主看完心凉!-有驾

这种“标准错配”,恰恰是当前“智驾”困境的根源之一。

很多消费者,将L2的“辅助”功能,误解为L4的“自动驾驶”。

这就像把带辅助轮的自行车,当成了可以驰骋赛道的摩托车。

不出事才怪!

别信智驾!36车实测,24%避险率打脸宣传,车主看完心凉!-有驾

然而,消费者这“一厢情愿”的误解,车企又何尝没有“推波助澜”之嫌?

在宣传中,他们常常刻意淡化“辅助”二字,大肆渲染“智能”的光环。

那些广告画面里,司机悠闲地看风景,双手离开方向盘的场景,无异于画了一张“空中楼阁”,让消费者产生“买了车就能彻底摆脱驾驶负担”的错觉。

这难道不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营销策略吗?

别信智驾!36车实测,24%避险率打脸宣传,车主看完心凉!-有驾

“上手”与“接管”的博弈:谁才是真正的驾驶者?

别信智驾!36车实测,24%避险率打脸宣传,车主看完心凉!-有驾

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拥抱“智驾”?

答案并非“一刀切”。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清晰地认知它当前的定位。

它是一个“好帮手”,而非“替代品”。

它能在长途驾驶中,缓解我们踩踏油门刹车的疲劳,但它无法解决所有路况的复杂性。

别信智驾!36车实测,24%避险率打脸宣传,车主看完心凉!-有驾

试想一下,施工路段突变的指示牌,或是行人、非机动车的鬼魅般出现,这些场景,对当前的“智驾系统”来说,仍是巨大的挑战。

正如古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

驾驶的本质,在于对道路的感知与判断。

在这些复杂时刻,我们必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方向盘,成为那个真正掌控方向的人。

别信智驾!36车实测,24%避险率打脸宣传,车主看完心凉!-有驾

国外测试的严峻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美国汽车协会的测试显示,在后方车辆横穿时,车辆避险成功率仅2.5%;面对静止儿童假人,避险率也只有50%。

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测试则揭示了“智驾系统”对摩托车的识别率仅为53%,70公里时速下,仍有近半数车辆未能及时刹停。

这些冰冷的数据,无不敲响了警钟。

别信智驾!36车实测,24%避险率打脸宣传,车主看完心凉!-有驾

未来的“智驾”图景:技术、法规与认知的协同进化

回溯《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L3级别才允许在特定条件下短暂脱离双手和视线,但仍需随时准备接管。

L4则意味着在特定场景下完全无需人工干预,而L5才是真正的“全自动驾驶”。

可现如今,国内连正式认证的L3级系统都尚未面市。

我们不能否认,“智驾”是大势所趋,它代表着未来出行方式的演进。

然而,技术的成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一项颠覆性技术,都需要在应用中不断打磨、完善。

笔者认为,要让“智驾”真正成为我们出行的“好帮手”,需要多方合力:车企需担负起“信息透明”的责任,清晰界定“智驾”的功能边界,并在交付时进行详尽的用户培训,让每一位车主都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技术研发需持续突破,不断提升感知、决策、执行的精确度与鲁棒性。

法规的健全,应与时俱进,为“智驾”的发展保驾护航。

而最重要的,是消费者自身认知的提升,摆脱对“智驾”的盲目崇拜,理性看待其能力边界。

当技术、法规、用户认知三方形成良性互动,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更加安全、便捷、智能的出行新时代。

但在此之前,请记住:方向盘,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