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这玩意儿,别看现在好多年轻人说骑那东西多危险,没前途,我从九十年代初开始骑摩托车,到现在身边那些最早买摩托的朋友们,全都好端端地活着,真不是网上天天吹的骑摩托都是死路一条的样子。
还记得我九四年春天,攒了一年工资——那会月薪才三百元,我把所有钱凑了三千四百,买了辆九二年产的黑色嘉陵70c。3千4块钱,顶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听起来贵吧?说实话当年确实贵。班里有同学笑说:你这当年工资买个二手摩托,真是够拼的!我当时就想,有辆代步工具才方便不是?月月挤公交票都嫌麻烦。现在看来当年这种投入算啥,心里还挺骄傲。
说到车祸,我那个老同学家大哥,跑运输用过一辆从广东买的走私雅马哈400,后来家庭出了点事,转行出家了,不知道车咋了。他朋友混社会,卖凉皮挣点小钱买了辆幸福蚂蚁头,后来是闻说吸毒去世的。这俩人命运和车的关系还真说不好,但至少跟摩托车本身没啥大毛病。
我一个福建老修理工曾跟我说过,摩托车就像杀猪刀,侥幸心态一开,命就没了。但现实是,他那圈子骑摩托的死得少,大多数都活得好的跟你我一样,哪怕偶尔摔伤,伤口也是能活捡回来的,真不是哪天骑上去,风一吹马上就送命那回事。
说回供应链和研发,别以为一辆摩托车制造出来容易。举个生活例子,摩托车就像做一桌大菜:价格高低跟食材新鲜度和厨师手艺息息相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摩托车,是那会儿技术和材料都受限,就跟用冻肉做菜,口感肯定差点,但打个饱嗝完全没问题。九十年代,技术成熟多了,品质也稳了,该换的零件换了,能骑更久,出点毛病也是正常的。
我刚才说一般都活得好好的,这个断言有点大了。毕竟数据说,两百来个同学里,骑过摩托的七八十人里,有一个撞死了,进过医院的伤了四五十人。这伤亡率放到现在看咋样还不好说,样本毕竟少,但讲道理,骑摩托不玩命可真挺难。有时候我就怀疑,是不是很多事故因单纯玩命造成的?不管怎样,对生命和规则不敬畏的骑手确实麻烦不断。
奇怪的是,很多当年买摩托的有钱人后来多数都换汽车了,这不免让我想,车市的渠道和用户心态转变也是蛮复杂的。我一个圈子里的摩友,九二年亲戚带回过一台本田125,骑了十多年,换车换得勤,最后停在了越野汽车那儿。福州十一年禁摩,才是真正促使他们区别对待摩托车的关键节点。这里简单做个估算,一辆摩托从买到换,小打小闹修理得七八千元不说,换成汽车后平均开支恐怕得翻倍。安全感,舒适感,这些因素促使他们转向汽车。
我就碰到个事,记得那个销售说:摩托车消费者的忠诚度,远不如汽车。听着挺好笑吧,怎么就不如?我猜测(体感如此,样本少,仅供参考),因为摩托车用户更容易受政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骑一个十年算不错了,而汽车一买能撑十五年以上没毛病的多,要说保值率也相差不少。
还有一点,摩托车产业链的博弈非常有意思。别被套路了,摩托车维修就像家庭杂货买卖,零件一天涨价,你得一个月后才能感知成本变化,最后只能现买现修赔进去点,这就好比你买菜买贵了,月底工资进账足够平衡就算了,不然就亏了。车厂、生厂商和经销商三方关系,影响价格稳定性。
说到我个人经历,86年我拿到摩托车驾照,当时福建走私摩托车盛行,大家骑着快车那才叫热闹呢。真正开快车摔死的确实少,那届两百多的同学里就一两个车祸。但摔伤的人可不少,得住院的四五十,这都算是常规风险了。这里面又有谁了解,摔伤者中多少最后康复正常工作生活?
我顺带提个小跑题。我刚才翻了下相册,有张旧照片,印象特别深刻:85年我从东莞樟木头买的本田250,没法托运,只能骑到兰州。路上剃个光头,戴白帽子,骑行三个月,卖掉净挣了5000元。那次经历让我感觉,骑摩托带给年轻人的自由和冒险,远比乘公交地铁更值得。
倒是每逢和摩友聚会,大家提起摩托的安全和总是带点戏谑意味说:安全这事儿,谁能保证绝对没风险?对,谁也不能。你对骑车心存敬畏,就像对生活的尊重;没敬畏心,死了都不奇怪。
你们认为,现代城市里摩托车到底是该被看作交通工具,还是高风险的玩具?再者,未来随着电动车、电动摩托兴起,咱们那一代老车友的摩托恐怕得靠什么来证明还活着?(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句实在的,现在如果让我选,是不是买辆二手摩托代步,还是辆五六万的新能源汽车更划算?寿命、保养、风险、花费全放进去算,估计各人答案都不一样。
大家怎么看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