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汽车市场发生的事,说起来真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本来以为一个政策下去,能保护自家的产业,结果现在看起来,这更像是在自家院子里点了一把火,火势不仅没控制住,还差点把自家房子给烧了。
普通老百姓、汽车公司、卖车的经销商,甚至是整个产业链上的工人们,现在都感到了一股深深的寒意。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前因后果好好捋一捋。
事情的开端,要从2025年新的关税政策说起。
在政策正式生效之前,市场上弥漫着一种紧张又兴奋的气氛。
所有人都知道,等新规矩一落地,进口车和用了进口零件的车的价格肯定要往上涨。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汽车抢购潮”就这么上演了。
那段时间,美国的汽车经销商门口可以说是门庭若市,大家生怕晚一步就得多掏一大笔钱,能买的赶紧买,能换的赶紧换,一下子就把未来好几个月的消费需求都给提前消化掉了。
这种透支消费的狂欢,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等关税大棒真的落下,市场就像被抽走了主心骨,一下子就蔫了。
根据专门研究汽车市场的机构考克斯汽车发布的数据,才到6月份,美国新车的年化销量就从之前的1560万辆,一下子掉到了1530万辆,凭空少了30万辆。
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对整个市场来说,就像是突然踩了一脚急刹车,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这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那些造车的大公司。
关税直接增加了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管是进口整车还是关键零部件,都变得更贵了。
这笔多出来的开销,最终变成了一份份沉重的财务报表。
你看,瑞典的沃尔沃汽车,直接就宣布第二季度亏了12亿美元;美国本土的巨头福特汽车,也预计第二季度要损失8亿美元,全年的利润预测更是被砍到了区区30亿美元;通用汽车的处境更艰难,预计损失可能高达50亿美元;就连在美国市场根深蒂固的日本丰田,也预计全年利润会因此减少惊人的95亿美元。
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亏了钱总得想办法补回来。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涨价,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福特就开了这个头,宣布在墨西哥生产的热门车型,比如Mustang Mach-E,价格都要往上调,有些车型甚至一次性就涨了2000美元。
考克斯的专家预测,在接下来的半年里,美国新车的整体价格可能会上涨4%到8%。
这个涨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要多花几千甚至上万美元。
价格一涨,老百姓的购买意愿自然就下降了。
佐治亚州立大学的一位教授西娜·戈拉拉说得很实在:“当人们觉得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稳固的时候,任何价格上涨都会让他们在花钱时变得非常犹豫。” 更让人头疼的是,政府的关税政策还变来变去,今天一个说法,明天可能又是一个说法,这让企业根本没法做长远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像福特和Stellantis这样的公司,干脆在今年4月份就宣布,暂时不发布财务预测了,因为未来实在是太不确定,看不清楚了。
汽车公司不好过,下游的经销商日子更难。
抢购潮的时候,他们拼命囤货,生怕错过赚钱的机会。
现在潮水退了,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汽车成了烫手山芋。
数据显示,现在美国经销商手里的库存,平均需要82天才能卖完,这个数字比前一个月增长了大约14%。
这意味着大量的资金被压在车库里,每天都在产生仓储和利息成本,让经销商们苦不堪言。
新车市场冷下来了,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转向了二手车。
毕竟,那些已经在关税实施前进到美国的二手车,价格相对稳定。
数据也显示,今年二手车的销量的确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3%。
但问题又来了,二手车市场也遇到了自己的麻烦,那就是车源开始紧张。
为什么呢?
你想想,一个想卖掉旧车换新车的人,去市场上一看,新车价格贵得离谱,他可能就会打消换车的念头,继续开自己的旧车。
这样一来,愿意出售二手车的人就变少了。
买家这边也顾虑重重,担心经济前景不好,收入不稳定,不敢轻易背上车贷。
买卖双方都变得谨慎,二手车的流通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
特别是对于那些中低收入家庭来说,他们过去赖以出行的三万美元以下的经济型轿车,现在因为关税成本的增加,价格也水涨船高,可能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购买能力。
二手车市场的这一点点热闹,更多的是一种消费降级下的无奈选择。
在这场风波中,电动汽车的处境尤其艰难。
它不仅受到了关税的普遍影响,还遭到了另一项政策的精准打击——特朗普政府削减了高达7500美元的电动车税收抵免。
这笔钱对于很多购买电动车的家庭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激励。
现在补贴没了,电动车的价格优势瞬间消失,销量应声下跌。
沃尔沃的电动车销量下降了26%;福特更是暴跌31%;即使是特斯拉,在全球的销量也下降了13.5%。
摩根大通的分析师估计,光是这项政策调整,每年就可能让特斯拉损失12亿美元。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通用汽车,近几个月电动车销量反而翻了一番,暂时顶住了行业的寒流。
但总体来看,电动车市场的发展势头确实遭受了重创。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风暴,影响的绝不仅仅是汽车销售环节。
它的寒气已经渗透到了整个产业链的上游。
今年6月,虽然美国整体的制造业有所回暖,但汽车及零部件的产量却因为市场需求疲软而下降了2.6%。
工厂的生产线放慢了速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工人们的饭碗受到了威胁。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汽车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竟然下降了35.7%,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生计问题。
一位叫丹·艾夫斯的证券分析师打了个比方,说现在的任何补救措施都像是“在枪伤上贴创可贴”,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美国汽车行业正在面对的,是一种长期的、结构性的冲击。
从最初的抢购狂欢,到后来的销量滑坡,再到企业亏损、工人失业,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清晰地表明,试图通过关税壁垒来解决问题的做法,最终可能让自身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而这场困境,看起来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