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胖了要减肥,新能源汽车如今也在忙着 “瘦身”。别以为这是小题大做 —— 业内研究显示,新能源车每减轻 100 公斤,续航就能多跑 10%-11%,电池成本和损耗也能跟着降。这减肥效果,直接关系到咱们开车时能不能实现 “续航自由”。为了让车子更轻盈,车企和零部件厂商可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一个底盘零件,竟能减重三成
在重庆拓普汽车底盘系统公司的车间里,一排排银闪闪的铝制后副车架正在下线。这个底盘上的关键零件,看着不起眼,却是新能源车 “瘦身” 的典型代表。
“传统钢质副车架重得很,我们用铝合金一体化压铸技术做出来的,能轻 30% 以上。” 车间总经理赵万岗拿起一个零件比划着,“就像把几块钢板焊接的东西,换成整体浇筑的铝合金,不仅轻了,还更结实,能减少震动和噪音。”
这减重的好处立竿见影:车子能耗能降 8%-10%,相当于以前充一次电能跑 400 公里,现在能多跑 40 多公里,电池寿命也能延长不少。更划算的是,铝合金回收率高,就算车子报废了,零件还能回炉重造,符合新能源的环保理念。
重庆造 “轻量化” 产业链,零件不用 “长途跋涉”
在重庆沙坪坝区的青凤科创城,新能源汽车的 “瘦身” 可不是一家企业的事。这里聚集了一堆专攻 “轻量化” 的企业:拓普做轻量化底盘,文灿搞一体化压铸,立中生产高性能铝合金材料…… 它们凑在一起,形成了一条 “从新材料到成品” 的完整产业链。
“以前造个零件,可能要从广东运铝材,到浙江加工,再拉回重庆组装,光物流就要好几天。” 重庆共享工业投资公司的谷欣说,现在好了,园区里企业两两相隔不过几公里,“上午这边炼出铝合金,下午就能送到隔壁工厂压铸成零件,几乎不用长途运输。”
这种产业集聚的优势,让重庆在新能源车轻量化领域跑得很快。以赛力斯为龙头,当地已经聚集了 47 家配套企业,从电池壳到车身框架,都能实现 “就近取材”,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从 “瘦身” 到 “智联”,重庆汽车产业换了新赛道
新能源车 “减肥” 只是重庆汽车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2024 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95 万辆,是 2021 年的 6 倍多;今年上半年,主流乘用车均价涨到 22.2 万元,问界 M8 还成了 40 万级 SUV 的销量冠军。这些数字背后,是重庆从传统汽车城向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 的跨越。
在赛力斯凤凰智慧工厂,连厂房都在为新能源 “让路”。1.88 万平方米的屋顶铺满了光伏板,一年能发 1584 万度电,够工厂用大半年,还能减少 1.3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了 7 万多棵树。这种 “光伏 + 造车” 的模式,让生产过程也变得更环保。
更让人惊喜的是 “渝车出海” 的速度。依托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新能源车不用再东拼西凑找物流,在这里能一站式搞定报关、订舱、海外仓等所有手续。2024 年,光是铁路口岸就出口了 8.2 万辆整车,货值超 86 亿元,相当于每天有 200 多辆 “重庆造” 新能源车驶向全球。
从给车子 “减重” 提升续航,到打造零碳工厂、开拓海外市场,重庆汽车产业的这场转型,不仅让新能源车更懂消费者的需求,也让 “中国制造” 在全球新能源赛道上更有竞争力。说不定再过几年,咱们开的新能源车,既能轻松跑遍全国,又能为环保出份力,还可能带着 “重庆基因” 在国外圈粉无数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