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割”中国汽车出口的“韭菜”?
一场“零公里”的灰色游戏!
笔者最近收到风声,2025年国庆节前三天,几部委联合出手,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加了一道“紧箍咒”。
从2026年1月1号开始,所有纯电动乘用车想要“走出去”,都得凭许可证,而且只有车企自己或者它授权的“嫡系部队”才能申请。
更绝的是,人家还规定,只能卖自家的品牌。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等于给本来就有点乱糟糟的出口市场,直接上了一道“铁链子”。
这“链子”一拉,谁最先“懵圈”?
答案是那些在中亚地区“掘金”的中小车商。
为啥?
因为这项新规,直接瞄准了两类在中亚特别受欢迎的“便宜货”。
第一类:那些“爬坡王”的小型电动SUV。
你可能在街头见过,比如江铃易至EV3青春版、名爵ZSEV这类。
它们价格亲民,几万块就能落地,而且针对中亚崎岖的地形,爬坡性能那是杠杠的。
当地的出租车公司都抢着批量采购。
它们本就靠着低价策略在中亚汽油价格高企的环境下抢占市场,如今没了许可证,根本出不了海关,你说惨不惨?
第二类,也是最让人啼笑皆非的,就是所谓的“零公里二手车”。
听着像新车,其实就是新车提前上了牌,却能在中亚卖出比正经新车便宜一半还多的价格。
中亚和俄罗斯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那叫一个高,但又渴望“新车体验”,这种“伪二手车”恰好就抓住了这个缝隙。
靠着这种“薄利多销”的模式,这些车商们赚得盆满钵满。
好家伙,这“零公里二手车”的生意经,究竟怎么念的?
笔者深入调查后发现,这背后是一场赤裸裸的“套利游戏”。
真相揭秘:一场“零公里”的灰色游戏!
2021年到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数据那叫一个“火箭升空”,从近200万辆飙升至585.9万辆。
中亚地区更是成了“香饽饽”,光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2024年就消化了几十万辆中国车。
江淮、长安等品牌在中亚开的4S店,销售经理都敢拍胸脯保证:“进10台,5天卖光!”
然而,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尤其集中在“零公里二手车”上。
为了抢占市场,车商们可以说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钻政策的空子,打起了价格战。
新车出口,为何如此“水土不服”?
要知道,新车一旦出口,就得跨过两道“高山”:一是得通过目标国的汽车认证,二是要缴纳高额关税。
这么一来,新车的出口成本,几乎都比当地生产的同类车型高出不少。
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力,新车根本卖不动,更别说跟当地车商打价格战了。
“零公里二手车”的“魔术”:如何做到低价?
原来,这些所谓的“零公里二手车”,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二手车,而是刚出厂就被车商抢先注册上牌的新车。
他们之所以将其包装成“二手车”,就是为了规避高昂的税费。
一旦被定义为“二手车”,出口流程就宽松了许多:不仅能免去高额关税,还无需通过繁琐的新车认证。
再加上新能源车上牌还有补贴,这么一番“成本优化”操作后,“零公里二手车”不仅卖得便宜,车商还能赚得盆满钵满,看上去简直是“双赢”。
“双赢”背后的“三输”:谁在为此买单?
然而,这种“双赢”的背后,却是对国家利益的严重损害。
车商们为了追求低价,完全是在“薅国家的羊毛”。
更让人担忧的是,当车商只关注“低价走量”时,售后服务、配件供应这些关键环节,就成了被忽视的“弃儿”。
后果有多严重?
消费者叫苦不迭: 越南车主抱怨“买车便宜,修车难”。
经销商大面积倒闭: 泰国26%的经销商因此倒闭,中国品牌的渠道更是遭受重创。
品牌形象受损: 中国汽车的海外形象,被贴上了“廉价、劣质”的标签。
这简直是一场“三输”的闹剧!
车商们玩弄套路,坑了消费者,毁了品牌,最终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笔者经验: 实践反复证明,任何试图通过钻政策空子、玩弄概念来获利的短期行为,最终都会被市场和法规所淘汰。
新政出台:斩断“灰色链条”,重塑出口秩序!
笔者认为, 针对这些“拖后腿”的短视行为,必须祭出重拳。
毕竟,任由其发展下去,中国汽车的海外声誉将遭受难以挽回的打击。
“中亚转俄”的二手车漏洞,正是这次政策调整的重点。
2024年10月,俄罗斯大幅提高了进口汽车的报废税,涨幅高达70%-85%,并且逐年递增。
而3到5年车龄的二手车,报废税仅是新车的五分之一。
如此巨大的税差,无疑为那些“零公里二手车”车商提供了绝佳的套利空间。
他们通过“中亚转俄”的模式,巧妙规避了俄罗斯的高额税费,一辆车就能净赚数万元。
这无疑搅乱了本已脆弱的市场秩序。
俄罗斯市场混乱: 价格体系被严重扰乱。
中亚市场受牵连: 正规的平价车经销商难以生存。
消费者权益受损: 买车容易,维权难,售后无保障。
这无疑是一个恶性循环!
政策出台,直击痛点!
此次新政,要求纯电动乘用车出口必须获得许可证,并且只能由车企自己或授权企业销售自家品牌。
这意味着:
贸易商“失业”: 没有厂家授权的贸易商,再也无法操作“伪二手车”。
海关严查: VIN码、车辆实际状态都将受到严格审查,任何蒙混过关的行为都将无所遁形。
套利模式终结: 靠转口倒腾、套取差价的路子,彻底被堵死。
这看似是限制出口,实则是“逼良为娼”!
笔者观点: 这项政策的真正用意,是倒逼中国车企走向规范化、本地化的市场运营模式。
通过直接参与海外市场,提供有质量的售后服务,才能真正维护品牌形象,而不是靠“低价捷径”饮鸩止渴。
那些只想“捞一笔就跑”的投机者,在这场行业洗牌中,注定被淘汰。
“曲线救国”?
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您可能会问, 中亚的消费者以后是不是就买不到“超低价中国车”了?
笔者认为, 这未必是坏事。
当市场回归理性,消费者将能获得有保障、有服务的正规中国品牌汽车。
而中国品牌,也能借此机会,真正地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建立起值得信赖的品牌声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才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的正确姿势,这比赚取短暂的差价,价值要大得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