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红旗汽车,很多国人心里的感情都挺复杂的。
一方面,它是我们国家自己造出来的第一辆高级轿车,是“国车”,代表着一种荣耀和情怀,心里头总有一股自豪感。
但另一方面,看着它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道路上磕磕绊绊,又会觉得有些着急,甚至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惋惜。
特别是当看到满大街跑的都是外国品牌或者其他自主品牌时,大家心里总会冒出一个问题:作为“共和国长子”,要钱有钱,要政策有政策,红旗汽车怎么就好像没赶上好时候呢?
它是不是真的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好好捋一捋。
时间回到1958年,那是个激情燃烧但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
就在那样的条件下,我们的汽车工人们硬是靠着手工敲敲打打,造出了第一辆红旗CA72。
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它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新中国工业能力的一个证明,是国家的一张名片。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红旗车作为最高规格的礼宾用车,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尊严。
这是红旗最光辉的岁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埋下了它错失第一次发展机遇的种子。
问题出在哪儿呢?
就在于它的定位。
红旗从诞生起,就不是一个普通的商品,而是一个政治符号。
它的任务是完成国家交给的礼宾任务,而不是去市场上打拼,去和别人竞争。
当国外的丰田、大众正在研究怎么用流水线大规模生产,怎么把车造得又便宜又好,让普通家庭都能买得起的时候,我们的红旗还在精雕细琢地手工生产,年产量非常稀少。
它没有机会去学习现代汽车工业的管理模式、成本控制和市场营销。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从小被养在深宅大院里,虽然锦衣玉食,但从没去过外面的世界,不知道社会上是怎么回事。
所以,等到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那些在市场上身经百战的外国品牌一进来,红旗一下子就懵了。
技术跟不上,价格没优势,完全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最终在1981年被迫停产。
这是第一次错过,错在它被“供”得太高,隔绝了市场的烟火气。
停产之后,红旗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虽然在90年代中期借着奥迪的技术复产了,但基本上是在公务车那个小圈子里打转,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很远。
而就在这个时期,中国汽车市场正在悄悄酝酿一场巨大的变革,那就是SUV车型的崛起。
大概从2004年东风本田CR-V国产开始,中国人对汽车的认知被刷新了。
大家发现,原来车还可以有这么大的空间,这么好的视野,开起来又舒服,一下子就火了。
紧接着,奇瑞、长城这些自主品牌也看准了机会,纷纷推出了自己的SUV。
特别是从2010年到2017年这段时间,简直就是SUV的黄金时代。
自主品牌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靠着SUV站稳了脚跟。
这里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哈弗H6,这款车凭借着精准的定位和超高的性价比,成了家喻户晓的“神车”,连续多年都是销量冠军,到2017年的时候,累计销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77万辆。
整个SUV市场也从2013年的不到300万辆,暴增到2017年的超过1000万辆,占据了乘用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那么,在这场全民参与的SUV盛宴中,红旗在做什么呢?
答案是,它几乎完美地错过了。
由于长期脱离民用市场,它对老百姓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反应非常迟钝。
在这关键的七八年里,当别的品牌一年卖几十万辆SUV的时候,红旗所有车型的年销量加起来还不到5000台,这个差距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其实,红旗也不是完全没有察觉到市场的变化。
早在2008年的北京车展上,它就展出过一款SUV概念车。
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动作慢得令人着急。
直到2012年,一汽才高调宣布要投入105亿巨资,用来研发红旗的新产品,其中就包括两款SUV。
大家当时都挺期待,觉得这次总该动真格的了。
可结果呢,又等了三年,直到2015年,红旗的首款SUV LS5才亮相。
从一个概念到一台接近量产的车,花了整整七年时间。
更糟糕的是,这款被寄予厚望、耗费巨资的车,一亮相就引来了大量的批评。
很多人觉得它外观上东拼西凑,既有路虎揽胜的影子,又有Jeep大切诺基的痕迹,完全没有自己的风格和设计,更别提体现红旗这个品牌的历史底蕴了。
这件事后来在网上成了一个流传很广的“梗”,说百亿研发就搞出了这么个东西。
最终,这款LS5一台也没有真正卖到消费者手里。
这是红旗错过的第二个黄金发展期,眼睁睁看着别人靠SUV吃得满嘴流油,自己却连门都没摸着。
回过头来看,为什么手握一手好牌的红旗,却屡次错过机会呢?
很多人觉得,问题可能就出在它“共和国长子”的身份上。
正因为身份特殊,享受着各种资源倾斜,反而缺少了在市场中求生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你看那些民营车企,像吉利、比亚迪,它们是从零开始打拼的,不努力就会被市场淘汰,所以它们对市场的反应特别快。
而红旗长期以来在体制的保护下,机构庞大,决策链条长,转身自然就慢了。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品牌定位的长期模糊。
红旗到底要做一辆什么样的车?
是高高在上、代表国家形象的礼宾车,还是走进千家万户的商品?
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自己可能都没想清楚。
所以我们看到它一会儿学这个,一会儿学那个,始终没有形成自己清晰的品牌形象和产品核心。
一个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的品牌,自然很难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好在,历史不会停留在原地。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2018年,随着新的管理团队入主,红旗开启了一场彻底的自我革新。
这一次,它不再是小修小补,而是从品牌灵魂深处进行重塑。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设计。
全新的“高山飞瀑”式前脸,大气庄重,车头那道贯穿的红色旗标,既醒目又有传承感。
这种植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设计,一下子让红旗有了自己的面孔,有了高级感和辨识度。
它终于不再模仿别人,而是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紧接着,产品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丰富起来,从价格相对亲民的红旗H5,到气场十足的H9,再到纯电动的E-HS9,红旗开始用一系列有竞争力的产品,真正地走向市场。
销量是最好的证明,从2017年全年不足5000辆,到2021年突破30万辆大关,这样的增长速度堪称奇迹。
这说明,当方向对了,这位曾经沉睡的巨人,其蕴含的能量是巨大的。
虽然过去的几十年确实留下了很多遗憾,错失了宝贵的发展时期,但现在,红旗似乎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开始奋起直追。
这场关乎尊严的复兴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但至少,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