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车崛起,欧美油车困局,三点揭示真相

最近大家可能都感觉到了,我们身边的电动汽车是越来越多了,多到好像一夜之间就从稀罕物变成了街车。

在咱们这儿,城市里的小巷子,灵活穿梭的是比亚迪海鸥这种小巧的电车,写字楼下停车场里,给都市白领们当通勤工具的,很多都是五菱宏光MINI EV。

可你要是把目光投向国外,会发现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中国电车崛起,欧美油车困局,三点揭示真相-有驾

美国洛杉矶的高速公路上,特斯拉Model Y堵车堵得一动不动,续航焦虑写在每个车主的脸上;在汽车工业的老家德国,一辆大众ID.4因为找不到能用的充电桩,最后只能尴尬地被拖车拉走。

这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想问,同样是发展电动车,为什么在咱们中国就进行得热火朝天,而在欧美那些传统汽车强国,却显得步履维艰、问题重重呢?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不复杂,掰开来看,就是三件大事决定了如今的局面:国家的决心有多大,车子符不符合老百姓的日常用法,以及造车的家伙事儿是不是握在自己手里。

首先,咱们得聊聊政策这只“看不见的手”起到的关键作用。

中国电动汽车能有今天的爆发式增长,绝不是市场自己慢慢演变的结果,而是一场由国家层面主导,倾尽全力推动的产业变革。

从2009年开始,国家就拿出了真金白银来鼓励大家买新能源车,到2023年,十几年间累计补贴总额超过了2500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你买一辆电动车,国家直接给你补贴好几万块钱,这个诱惑力是实实在在的。

相比之下,美国同期的补贴,平均到每辆车上也就一万多块人民币,力度小了很多。

更关键的还在于路权。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张燃油车的牌照有多难拿到,大家心里都有数,有时候摇号好几年都未必能中。

可你要是买新能源车,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北京的新能源指标中签率一度是百分之百,这相当于直接把开车的权利送到了你手上。

除了给钱、给牌照,国家还在基础设施上下了血本。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充电桩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859万台,是美国的7倍多,是整个欧洲的3.5倍。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站覆盖率超过了95%,这意味着开电车跑长途,基本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提心吊胆地规划充电路线了。

中国电车崛起,欧美油车困局,三点揭示真相-有驾

反观欧美,他们的政策就显得很“拧巴”。

美国出台了一个《通胀削减法案》,听起来是为了推动本土产业,但规定只有在北美组装的车型才能享受全额补贴。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特斯拉在德国柏林工厂生产的Model Y运到美国去卖,反而拿不到全额补贴,市场竞争力就打了折扣,这无形中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

而在欧洲,传统燃油车企的势力非常强大,他们组成的各种行业协会,每年花费上亿欧元去游说政府,目的就是为了延缓燃油车的禁售时间。

最终他们也成功了,把欧盟原本计划的禁售令硬生生推迟到了2035年。

这种政策上的犹豫和利益集团的阻挠,让欧美在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显得三心二意,自然也就慢了好几拍。

当我们在为电动车的未来全力铺路时,他们还在为要不要彻底告别燃油车而争论不休,这起点上的差距,直接决定了市场的走向。

其次,车子好不好,关键要看它用起来顺不顺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电动车之所以能这么快地被大家接受,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它精准地切中了中国车主的使用习惯。

根据统计,中国车主平均每天的驾驶里程大约是41公里,绝大多数人的用车场景,无非就是上下班通勤,接送孩子上学,周末去趟超市。

对于这种短途出行来说,电动车几百公里的续航绰绰有余,根本不会产生什么续航焦虑。

而且,超过九成的充电行为都是在家里或者公司的固定车位上完成的,晚上回家把充电枪插上,第二天一早就是满电状态,比给手机充电还省心。

在城市里,公共充电设施也已经非常普及,像上海的内环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47个充电桩,密度已经超过了加油站。

很多中国家庭现在是“油电搭配”,一辆油车负责跑长途、回老家,一辆电车负责日常通勤,分工明确,体验极佳。

然而,这套在中国行得通的模式,放到欧美就有点水土不服了。

中国电车崛起,欧美油车困局,三点揭示真相-有驾

美国是一个建立在“公路文化”之上的国家,很多人对汽车的想象就是开着它进行长途穿越旅行。

他们的人均年驾驶里程高达2.3万公里,远超中国的1.5万公里,长途出行的需求非常旺盛。

这就让电动车的续航短板被无限放大了,开电车跨州旅行,必须提前 meticulously 规划好沿途的充电站,生怕在半路抛锚。

欧洲的情况也类似,虽然巴黎、伦敦这些老城区的街道狭窄,小电车停车方便,但充电却是个大问题。

欧洲公共充电桩的平均充电时间需要47分钟,而加满一箱油只需要5分钟,对于时间观念很强的欧洲人来说,这种等待是难以忍受的。

再加上极端气候的挑战,比如在瑞典零下25度的冬天,电动车的续航会衰减一半以上,而挪威在暴雪天气里,充电桩的故障率会大幅上升。

这些现实的使用困境,都让欧美消费者在选择电动车时充满了顾虑。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力。

中国电动车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背后是我们对从电池到原材料的强大掌控。

电动车最核心、最昂贵的部件就是动力电池,而在这个领域,中国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公司,就占据了全球超过六成的市场份额。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统治力呢?

就连大名鼎鼎的特斯拉,在它位于德国的超级工厂里,生产汽车所需的电池组也得从中国进口。

除了电池,制造高效电机所必需的永磁材料,离不开稀土。

而在稀土加工领域,中国控制着全球近九成的产能。

这意味着,全球的电动车企,在制造核心部件时,都或多或少地依赖中国的供应链。

这种依赖,使得欧美车企在发展电动车时感到非常被动,他们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追赶,还要时刻担心关键零部件的供应问题,这无疑大大拖慢了他们发展的速度。

当中国的车企可以整合全产业链资源,快速、低成本地推出一代又一代新产品时,欧美的同行们还在为如何确保电池和电机的稳定供应而发愁。

这场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表面上看是产品的竞争,但深层次里,其实是一场围绕着政策远见、生活场景适应性以及产业链控制权的综合国力较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