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革新,汽车已经从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了如今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然而,与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关于汽车使用和保养的“老经验”、“旧说法”却依然在人们口中代代相传,甚至被不少人奉为圭臬。
这些观念在十几、二十年前或许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在今天看来,很多早已过时,甚至完全是错误的。
它们不仅可能误导我们的购车选择,还可能在日常使用中给我们的爱车带来不必要的损害,甚至影响行车安全。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那些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汽车“谎言”,用科学的眼光和事实的数据,还原事情的真相。
一个流传极广的说法,就是通过按压车身外壳的钢板来判断一辆车的安全性。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人在选购车辆时,会特意用手指去按一按引擎盖或者车门,如果钢板一按就发生轻微的下陷,便会得出一个结论——这车“皮薄”,不安全。
这种观念尤其在评价某些日系或韩系车型时尤为普遍,而那些摸上去硬邦邦的德系或美系车,则常常被冠以“皮实”、“安全”的美名。
然而,这种判断方法在现代汽车安全工程学面前,可以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现代汽车的被动安全体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根本不在于我们能触摸到的那层外覆盖件的厚度。
决定一辆车在发生碰撞时能否有效保护车内乘员的关键,在于它的车身框架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笼式车身”。
这个由A柱、B柱、C柱、车顶横梁、底盘纵梁等高强度部件构成的“骨架”,才是真正的安全核心。
在设计时,工程师们会运用计算机进行无数次的模拟碰撞,目的就是在保证这个“乘客舱”足够坚固、在碰撞中不易变形的前提下,对车头和车尾部分进行精心的“软化”设计,这便是所谓的“溃缩吸能区”。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这些溃缩区会像手风琴一样有控制地折叠、变形,从而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分散巨大的碰撞能量,延长碰撞过程的时间,有效降低冲击力对乘客的伤害。
而车身外层的钢板,其主要功能是覆盖车身、降低风阻、美观以及抵御一些轻微的刮蹭,它的厚薄与车身整体的碰撞安全性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事实上,为了追求轻量化以达到更好的燃油经济性或续航里程,现代汽车普遍倾向于在非关键承力部位使用更轻、更薄的材料。
例如,许多车型在碰撞测试中获得了顶级安全评级,但其外覆盖件的厚度可能还不足1毫米。
反观我们国内的一些自主品牌,如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近年来在中保研等国内外严苛的碰撞测试中屡获佳绩,靠的也绝非是简单的“堆料”,而是先进的车身结构设计和高强度钢材的科学运用。
所以,用按压钢板的软硬来衡量一辆车的安全性,是一种早已过时的、极其片面的认知误区。
与“铁皮厚薄论”相伴相生的,是另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车越重,开起来越稳,也越安全”。
很多人在驾驶体验中会觉得,一些重量较大的车在高速行驶时感觉更“贴地”,从而产生一种“重即是稳”的错觉。
不可否认,在物理学层面,当两辆不同质量的物体发生碰撞时,质量较大的一方确实会因其更大的惯性而占据一定优势。
但这仅仅是碰撞发生那一瞬间的物理现象,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日常驾驶中的“稳定”和“安全”。
我们日常所说的驾驶稳定性,更多指的是车辆在高速巡航、过弯、紧急变线等状态下,保持车身姿态、遵循驾驶者意图的能力。
而决定这一能力的核心因素,是车辆的重心高度、轴距与轮距的比例、悬挂系统的几何设计与调校水平、以及轮胎的性能,车身重量在其中并非扮演着决定性的正面角色。
恰恰相反,过大的重量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是惯性问题,车身越重,其运动状态就越难被改变,这意味着在需要紧急刹车时,它需要更长的距离才能完全停下;在需要紧急转向避险时,巨大的惯性也更容易突破轮胎的抓地力极限,导致车辆失控。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追求极致操控性能的跑车和赛车,都会不惜成本地使用碳纤维等轻量化材料来为车身“减负”。
一辆精心调校、重心极低的1.5吨跑车,其过弯的稳定性和极限,远非一台2.5吨高重心的豪华SUV所能比拟的。
现代汽车的稳定性更多依靠的是先进的底盘技术和电子辅助系统,如ESP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等,它们能够实时监控车辆动态,并在濒临失控时主动介入,这比单纯依靠重量所带来的“厚重感”要可靠得多。
再来说一个在新手司机中流传甚广的“禁忌”——“方向盘不能打死”。
很多驾校教练或者老司机会告诫新手,在倒车入库或者掉头时,方向盘转到头之后一定要稍微回一点,否则会“伤助力泵”。
这个说法让许多人养成了小心翼翼的驾驶习惯,生怕对车辆造成损害。
这个担忧的来源,要追溯到早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在那个年代,如果将方向盘持续打死,液压助力泵会一直处于最高压力的工作状态,这确实会增加系统的负荷,长时间如此可能会导致油温过高,加速密封件的老化。
但是,汽车技术一直在进步。
后来的液压助力系统普遍都加装了压力溢流阀,它的作用就是在系统压力达到设定上限时自动打开,进行泄压,从而保护整个助力系统。
我们打死方向时听到的轻微“滋滋”声,很多时候就是这个溢流阀在正常工作的声音。
而如今,市面上的绝大多数新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已经全面普及了更为先进的电子助力转向系统(EPS)。
这种系统由电动机直接提供转向助力,完全不存在液压油路和助力泵,因此,所谓“打死方向伤泵”的说法对于这些车辆来说,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
工程师在设计车辆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各种极限使用情况,打死方向盘属于完全正常的驾驶操作,车主完全不必为此感到焦虑。
最后,还有一个看似精打细算,实则得不偿失的“省油妙招”——“油箱只加半箱油”。
这个说法的逻辑很简单:少加一半油,车身重量就减轻了二三十公斤,车轻了自然就省油了。
从理论上讲,减轻负载确实能降低油耗,但问题在于,这点重量对于一辆一吨半以上的汽车来说,影响微乎其微,百公里油耗的降低可能都不到0.1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为了这点微不足道的“节省”,车主需要更频繁地进出加油站,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来回路上消耗的燃油可能早就超过了“省”下来的那一点。
更重要的是,这种习惯会对车辆的一个关键部件——燃油泵,造成潜在的严重伤害。
汽车的燃油泵一般都安装在油箱底部,它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而它正是依靠浸泡在周围的汽油中来进行散热和润滑的。
如果油箱长期处于低油位状态,燃油泵就会有部分或全部暴露在空气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冷却,长此以往,就会因过热而大大缩短其使用寿命,甚至直接烧毁。
更换一个燃油泵总成的费用,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远远超过了通过“半箱油”方式可能节省下来的那点油钱。
这真是一笔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糊涂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