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里的这场“智驾路线”争夺战,最近是愈演愈烈,火药味十足。
一边是以元戎启行、理想为代表的“VLA大模型派”,高举“VLA是未来”的大旗,描绘着“人类智能”的自动驾驶蓝图;另一边,华为则以“WA”为矛,直指VLA的“中间环节”,宣称这才是不折不扣的“终极方案”。
这场如同诸子争鸣般的辩论,让整个行业都屏息以待。
近日,两场重磅发布会更是将这场暗战推向了高潮。
元戎启行,作为VLA技术的先行者,不仅推出了全新的辅助驾驶平台DeepRoute IO 2.0,还带来了其自研的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这套系统,堪比为车辆装上了一个能够“看懂世界”、“理解意图”并“精准执行”的智能大脑。
据透露,该平台已斩获5个量产合作项目,首批搭载VLA技术的车型即将驶入市场。
元戎启行CEO周光,这位“VLA布道者”,对这项技术寄予厚望。
他认为,VLA的出现,标志着自动驾驶正式迈入大模型时代,其技术上限远非现有端到端方案可及。
他将VLA比作“基于GPT的端到端模型”,这与过去以CNN为基础的方案,在架构和能力上有着“质的飞跃”。
CNN模型处理能力趋于饱和,而GPT架构则具备强大的扩展性,这才是通往未来的坦途。
周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BEV视角的局限,他将其比作“隔岸观火”,只能看到眼前,却无法洞悉墙后的隐患。
真实的驾驶,更像是一场“运筹帷幄”的博弈,需要融合多传感器信息,理解复杂空间关系,从而做出“审慎”的决策,这是CNN端到端系统所难以企及的。
而VLA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思维链”能力。
它能像一位博学的智者,串联信息,推断因果,并能整合海量知识库,应对瞬息万变的真实路况。
周光细致描绘了VLA的四大核心能力:空间语义理解,能在被遮挡的环境中预判风险,做到“未雨绸缪”;异形障碍物识别,能灵活应对各种“不按常理出牌”的障碍物;文字类引导牌识别,让车辆“通晓”交通规则,准确解读各类指示;记忆语音控车,则让车辆变得更加“善解人意”,能学习并适应用户的驾驶习惯。
这些功能,无不预示着一种更高级、更人性化的驾驶体验。
然而,VLA并非“点石成金”之术,其核心难点在于“思维链”与“长时序推理”。
这需要模型具备“洞察先机”的能力,能够整合短期和长期的信息,进行深度分析。
这好比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不仅要辨识当下的症状,还要结合病史,才能做出精准诊断。
与此同时,理想汽车的李想,与周光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他将理想的智驾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昆虫动物智能”到“哺乳动物智能”,再到VLA所代表的“人类智能”。
李想更是直言,端到端模式犹如“盲人摸象”,只能感知局部,却不理解整体。
为了实现“越开越像人”的智能驾驶,理想毅然决然地选择自研VLA司机大模型。
两位先行者都强调,VLA的演进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从规则算法到端到端,再到VLA,每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积累。
周光甚至估算,要实现VLA架构,需要上万辆乃至十万辆级的量产数据支撑。
然而,华为的出现,为这场“VLA至上”的论调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明确表示,华为将弃用VLA,转而拥抱“WA”(世界行为模型),认为它才是真正通往“自动驾驶”的康庄大道。
他解释说,WA直接从感知信息(视觉、听觉、触觉等)驱动车辆行为,省去了VLA中“语言”这一中间环节。
尽管他也承认这条路“异常艰难”,但其目标是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
华为的“不随大流”,是对技术路线的一次大胆抉择。
博世方面也释放出类似的信号,其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强调,公司依然将战略重心置于“一段式端到端”技术路径,对VLA的落地难度保持着清醒的认知。
那么,在这场关乎智能驾驶未来的“路线之争”中,谁将最终胜出?
VLA这艘“新物种”的孕育,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征程。
元戎启行和理想们,正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探索着“人类智能”的边界。
而华为,则在以“大刀阔斧”的魄力,开辟一条更为直接的路径。
智能驾驶的终局,至今仍是“云深不知处”。
各家企业都在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这场争论,也让我们看到了智能驾驶领域蓬勃的创新活力。
元戎启行CEO周光也坦言,现阶段,公司致力于解决“从0到1”的关键问题,先筑牢根基,再求发展。
这场技术路线的较量,如同武林中的“百家争鸣”,各有其道,各有其妙。
VLA如同一位“心思缜密”的谋士,擅长分析与推理;WA则如同一位“勇猛果敢”的战将,追求效率与直接。
最终鹿死谁手,仍待时间给出答案。
但无论如何,这场技术上的探索,最终都将汇聚成一股力量,驱动着我们迈向更安全、更便捷的未来出行。
想象一下,未来的车辆,能像一位“贴心管家”,懂你的需求,护你的安全,甚至还能与你进行“心有灵犀”的交流,这幅图景,何尝不令人心驰神往?
在这场技术路线的辩论中,我们看到了行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各位看官,您更倾向于哪种技术路线的未来?
是VLA的“智慧”与“人性化”,还是WA的“高效”与“直接”?
您的看法,或许就是未来智能驾驶发展的重要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