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昨天有个朋友发了条比亚迪方程豹10月20日15时发布,秋季预售启动,配个好像是车尾尾灯的朦胧照片。我就忍不住想,咱们熟悉的这个方程豹,到底新版会有啥实质变化?毕竟这名字摆明想跟性能绑边,咱得心里有数,不然卖得再火也是哗众取宠。
我还记得之前和供应链同事聊过,这类强性能品牌,改款其实最大难点不是外观和配置升级,而是能不能突破电池和电机的包袱。说白了,就是动力系统怎么更给力,还不能涨价涨得让用户难消化。听他们说,拿个新车型来说,电机性能改起来就像给CPU换芯片,得兼容整系统,成本翻几倍随时可能。而电池想提升密度,不砸架子的同时保证寿命,学问相当大。供应链里头很多环节得配合得天衣无缝,否则一环断了,整个项目延迟,客户没得用。
说回方程豹,据我估算,这次升级至少得有480~520公里续航,电机峰值功率要达到320千瓦左右才说得过去,毕竟竞品那个同价位Polestar 2都这么配了,这车想打市场,交出来的真货才能说服司机。而且,听说他们这代车用了新一代刀片电池,安全性提升不少,卖点还算靠谱——这我在一次和研发经理的非正式饭局里听来的,当然这具体数据暂时没法拿出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有位圈内朋友抱怨同价位某合资SUV,电池不给力,冬天续航暴降30%,实际用起来根本没法安心远行。方程豹前代车主也反映续航表现差强人意,尤其是对高速的能耗控制不好,冷却系统不足以支持长时间激烈驾驶。领域内反馈,这次改款补这一块改得明显少不了。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搭个更智能的温控系统,毕竟这部分硬件升级不太容易短时间搞定,得配合电机和电池整体做。
顺便跑个题,当年研发新款车型时,跟研发小哥闲聊,他说研发流程就像熬一锅老汤, 时间花在那里才会成味儿,我挺赞同。时间和磨合远比加多少新功能重要。很多时候,厂家追求创新,把没打磨透的技术急着推给用户,结果用户用得崩溃,品牌口碑损失可不止点水这么简单。这点不只我说,行业老朋友也都一致认同。
有个销售朋友跟我抱怨,方程豹这次预售,优惠幅度可能没想象中大,毕竟成本现在压不下来。他说的让我想到,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一般在30~40万之间,成本一涨,车企压根没得灵活空间。尤其今年原材料价格波动,新能源汽车里聚合物和稀土材料价格涨幅都明显,也算是成本结构里无法忽视的因素。我估摸他们给出的价格,很可能会在36万上下波动,能不能激活目标用户市场是个疑问。
对比同类型国产车型,像蔚来ES6或者理想L7,虽然都主打智能和舒适,价格区间都差不多,但实操体验里,方程豹要想突出性能这一点,得在底盘调校和电机响应上下功夫,别像某些竞品只靠软件玩花样。以前和几个汽车俱乐部朋友测试过同级SUV,确实方程豹加速和左右摆动稳定性差别明显,那天操控感和驾驶员的信心能直接体现品牌精神,而不是简单堆数据。
不过说回来,我之前的想法可能有点大了,毕竟现在新能源车型竞争激烈,谁敢保证一次性跳过五年技术迭代直接秒杀对手?没点客户反馈和市场积累,不可能给用户满意的体验。所以,我判断这次新款应该是对现有产品线的细节精修和用户体验升级多一点,新技术或许是当中,但大规模革命级改变不太现实。
对了,顺嘴问问大家,现在你们买新能源车最看重什么?续航、智能交互还是品牌口碑?真就想听听实话。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我听说这次方程豹会优化下车机系统交互体验,加入更多个性化AI助手功能,对用惯智能手机的年轻客户是个加分项。具体效果咋样?可能得等真车到手,才能判断到底是创新还是噱头。智能时代,车和手机的结合度真的越来越重要,谁不想自己的车像会读心术一样懂自己套路。
我算了下,假设这车百公里电耗在18度左右,折合电费2元/度,单次满电续航大概60元以内搞定,成本还是非常诱人的。只电费波动和快充损伤电池的现实,如何影响长远使用成本,依然是个有意思的话题。销售那边预估,方程豹的保值率能不能维持在60%以上,还得看后期维护成本和二手市场接受度。
有人问我,这么多年汽车写下来,最烦哪种改款?我说就是那种跟给车换个名字似的升级,明明改动少得可怜却标榜全面进化,用户用心智疲劳能理解,可厂家还是乐此不疲。等方程豹上市,一定要拆细节看,别当花架子。
敲黑板,我想留个悬念:方程豹的充电体验到底能不能做到在15分钟内充满半箱电?这是个很关键的实际问题,现在不少用户路上闲等快充的时间根本没法忍受。你怎么看这个时间点?到时有数据不妨咱们再聊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