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本以为是教科书式的资产扣押,最后却演变成了欧洲汽车巨头们集体低头的尴尬场面。荷兰政府估计怎么也想不到,他们依据一部快被遗忘的老旧法律上演的“突袭”,不但没能抢来金疙瘩,反而引火烧身,把自己设立的安世总部变成了个无人理睬的空架子。
这出戏的高潮,是欧洲那些鼎鼎大名的车企,比如大众、宝马、奔驰,乖乖地排起了长队。他们要签的,是一份来自安世中国的新规矩。这份规矩,彻底无视了远在阿姆斯特丹的那个所谓“总部”,让荷兰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
一场算盘打错的“豪夺”
事情要从9月底说起,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的部长文森特·卡雷曼斯,突然援引了一部1952年的冷战时期法律,宣布要接管安世半导体。这家公司虽然总部在荷兰,但它的大股东却是中国的闻泰科技,早在2019年就被收购了。
荷兰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保障国家安全,解决公司治理问题。他们迅速冻结了安世超千亿的资产,还暂停了中国籍CEO张学政的职务。明眼人都看得出,这背后另有隐情。消息人士透露,真正的导火索是他们担心欧洲业务被拆解,生产线全搬到中国去。
再加上安世的母公司闻泰科技刚被美国特朗普政府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来自美国的压力让荷兰不得不有所表示。他们以为这一招釜底抽薪能掐住要害,保住欧洲的芯片命脉。但他们似乎忘了,安世的核心早已不在欧洲。
谁控制产线,谁才是老大
荷兰政府的雷霆手段,砸下去却发现激起的水花不对劲。他们接管的阿姆斯特丹总部,员工不过几百人,主要负责财务和少量研发,说白了就是个行政办公室。而安世真正的“心脏”——占了全球七成以上产能的封装测试工厂,远在中国的东莞。
就在荷兰宣布接管后不到12小时,安世中国团队就迅速破解了总部的技术封锁,切换了内部系统。东莞和上海临港的工厂里,机器照样轰鸣,工人工资照发,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荷兰方面捏住的,只是一个无法指挥生产的空壳。
芯片这东西,设计和制造晶圆是高科技,但把这些晶圆颗粒封装测试成最终产品,才是决定产能的关键。这部分“苦活累活”,欧美大佬们早年为了利润最大化,几乎全都转移到了亚洲。安世中国一年超过500亿颗芯片的出货量,这个天文数字在全球根本找不到第二家能顶上。
欧洲车企的“城下之盟”
荷兰这一棍子,直接打在了自家欧洲兄弟的头上。中国商务部很快在10月4日发布出口管制令,禁止安世从中国出口特定芯片。这下,整个欧洲的汽车工业瞬间“休克”。大众在沃尔夫斯堡生产“高尔夫”的明星工厂,被迫关门停产。
宝马、奔驰,甚至法国、美国、日韩在欧洲的工厂,全都眼巴巴地看着芯片库存一天天见底。据估算,芯片断供每个月可能给欧洲车企带来高达200亿欧元的损失。这笔经济账谁都算得清,于是,欧洲车企们用脚投票,联合起来向欧盟和荷兰政府施压。
面对即将瘫痪的产业链,安世中国终于在10月23日松了口,但开出了三条让荷兰官员脸都绿了的“硬杠子”。
第一,所有合同必须绕开荷兰总部,直接跟安世中国重签。这意味着,本该流入荷兰总部的利润被彻底截断。
第二,交易只接受人民币结算,美元欧元都靠边站。想买芯片,就得先去换人民币。这等于直接把中国芯片抬到了“硬通货”的地位。
第三,供应量得看中国的脸色。安世中国明确表示,必须优先满足国内订单,至于欧洲能分到多少货,什么时候给,得看我们的需求和心情。
笔者以为
欧洲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汽车巨头们,面对这份堪称“霸道”的条款,也只能捏着鼻子排队签字。这一幕,无疑是全球化叙事下一次深刻的现实教育。它证明了在全球深度绑定的今天,谁掌握了无可替代的产业链环节,谁就掌握了真正的话语权。
这场风波也可能预示着一个新范式的开启。当欧洲车企不得不拿着人民币来购买“硬通货”芯片时,人民币的国际化便有了高科技产业这个坚实的锚点。那些曾经被西方嫌弃、转移出去的“苦活累活”,如今正被我们一件件地打磨成无人能及的“龙袍”。
荷兰政府这一抢,抢空了自家总部的未来,抢慌了整个欧洲的汽车产业,也意外地抢出了中国半导体在全球格局中一个崭新而强悍的形象。下一个让对手睡不着觉的“龙袍”,又会藏在哪里呢?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