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和住友联手搞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这消息一出来,我第一反应是:丰田这波操作,赢面真的挺大。这不是我瞎猜,是有点底气的。你想啊,同样盯着下一代电池技术的车企,那些大厂从2018年就开始尝试各种玩法,但丰田和住友老早就在2021年结伴开始专攻正极那块,重点是解决充放电过程中的脆弱病,这问题搞不好,电池寿命也就所剩无几。
我记得,上个月和一家做电池材料的朋友聊,他很直白地说:粉末合成工艺不是一般人能拍几下手就学会的,住友这技术积累,得算是半壁江山。这粉末合成说白了就是把材料颗粒做得均匀又稳定,能耐摔耐泡才靠谱。我们可以想象成,电池正极材料好比大厦的地基,地基不稳楼再高也有危险。住友这底工提前做足了,丰田就有资本跟脚能快跑。
量产这事当然还得打个问号。说实话,我一开始听到丰田和住友合作打算量产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心里半信半疑,毕竟全固态电池研究这么多年,成功真量产不是小说里随便写写。但细想下,2021年起合作,技术一步步推演,到了现在2024年中,先量产正极材料也算是下半场的关键种子落地。全固态电池比液态,其优势明显:体积小了,输出功率强了,寿命长了,装车跑得远充得快……这些都是改变游戏规则的筹码。你买车,续航不够、充电慢是硬伤,这东西讲起来,技术层面不是吹,做到了实车表现秒杀传统锂电池,不夸张。
我还是觉得丰田没必要现在就急着把赢麻了喊得震天响。你们知道我性格,面对技术新闻我更偏喜欢慢慢观察,等量产变成车用才服气——纯粹是因为芯片刚开始能量产,没代表大规模供应完美;电池也类似。不能光看工厂说产能,得看车企能不能顺利配套、供应链稳定演进,那才叫真硬实力。暂且别一头热。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丰田的研发路线其实很早就偏重这块。大概15年前丰田就开始在电池前沿布局,只不过那会他们更专注氢燃料,电池是备用方案。疫情之后,这态度急转弯,尤其是看到特斯拉等一众造车新军掀起的市场洪流,丰田反应变快了。但是赢麻了,这个词用得太早,咱得讲点诚意。市场环境、供应链波动复杂,一环不顺通通影响生产,这一点尤其重要。更别说,正极材料只是全固态电池拼图中的一角,固态电解质和组装工艺也得过关,缺一不可。
我碰到一个修理工,他笑着跟我说:别提啥固态电池了,我这修的油车每天叫唤电瓶都不稳,哪来那么多技术支撑,先把基础款整明白我再考虑新技术。有点毒舌,却挺真实。毕竟,技术好不好,不差钱也看落地速度。相比同价位的特斯拉Model 3和最新款比亚迪汉,丰田的电动车上市更稳中求进,耐久数据也更靠得住,毕竟丰田的供应链惯了长周期、大批量,快死不快活的模式,这一点是其他新造车不容易复制的优势。
说到供应链,我随手打个比方。研发就像你砌一座围墙,研发团队是砖匠,材料厂商是砂石场。住友这个砂场找对了,给他们送来的沙石特别合适牢固,不然墙面就会裂。这一步看着简单,实际要反复试验才能搞定。丰田和住友合拍,一边技术一边供应,合成一条流水线,这供应链协调可是繁琐到让人想喊我太难了,尤其是疫情周期乱七八糟的物流和材料涨价问题。
我心里还有一个小疑问,不确定的猜测就是,住友在供应链的谈判桌上,可能也占了很大优势,不然丰田很难这么心无旁骛做技术创新。厂商间的博弈,你懂的,材料要占便宜不能买亏,交期又不能拖太久,像极了办公室里那种你先让我先发言的无形较量。
这事让我倒想起一次和一个同行的聊天,他突然抛出一句:要是真量产了,锂电和锂款都不值钱了。当时被惊到了,我自己心里暗暗算了下,国产主流锂电池比如三元或者磷酸铁锂,成本每度电大致在0.5元-0.7元这个区间,全固态如果真降下来,成本和安全优势配合,售价起码能拉开20%-30%的壁垒。这对整体二手车保值率也能有影响,毕竟买新车的人就是盯着这个不放。
不过说归说,现阶段丰田的量产还是先从材料开始,离完全量产还有个距离。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涉及到更多零部件的整合,车企要在产品设计、制造线改造和质量控制上做足准备,时间点可能没那么乐观。
还有个小插曲,上周我跟一个丰田4S店销售小哥聊天,他很疲惫,说:这固态电池没爆炸新闻咱就偷着乐吧,传统电池就怕这点麻烦,客户的心门才更难敲开。也挺能反映出一线销售对新技术的期待和担忧。毕竟消费者不光要看到技术牛不牛,最后还得买账才是真。
我对丰田和住友的这波合作充满期待,但更想问问你们——假如真能量产这个全固态正极材料,供应链和整车匹配的口子打开后,大家觉得真正的竞争门槛会不会重新定义,甚至彻底打乱现有细分市场格局?毕竟,这种底层核心技术变革,可能触及更多层面,不是单纯电池好这么简单。
顺便问一句,你会因为这技术新闻,开始放弃买油车或者那些传统锂电电动车吗?我倒是觉得,咱们现在起步抢跑也太着急了,真要等技术成熟了再说吧,别掐自己脖子。
就先聊到这儿,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