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跟老陈聊起他那边4S店的尴尬局面。他说:库存多得快把展厅都填满了,卖车卖得越多,钱倒流得越紧张,真是怪圈。我心里其实挺能理解,毕竟经销商这几年过得不容易。
崔东树刚说了,现在经销商这阵子基本都在亏钱,现金流紧张到极限,风险一触即发。库存嘛,没错,站在经销商角度,客户不上门就得囤着车,厂家又不能大量减产,结果一堆车堆在那没人买。库存没动静,资金就动不过来。感觉他们根本没喘口气的机会。
老陈又吐槽说,价格战就是毁了他:厂家给的底价本来就薄,搞促销、降价砍价,卖得越多越亏,他说的这种进销倒挂,大家应该不陌生。其实这个矛盾挺老了,但现在变得更尖锐。
讲真,这价格战我之前以为厂家能撑着,让经销商烧着钱换市场份额,局面还能撑一阵。后来细想,厂家压力也大,供应链这端没那么容易撑太久。供应链环节多,车企和零部件厂之间相互掐价,原材料涨一波,又往下传导,最终的影响是经销商板块的现金链条越拉越紧。
你有没有想过,经销商就像个小型制造工厂的仓库管理,可这仓库里的货卖出去之前,钱就已经被厂家、供应商一层层提前占用了;你光靠卖车这点利润,根本掩盖不了资金成本的涨幅。
等我回头跟财务朋友聊了聊,才发现这数字没那么简单。崔东树提到经销商毛利偏低,这从数据上是准确,但背后隐藏的压力,是利润还要覆盖那一大堆资金融资利息和人力成本,实际可支配现金数量缩水得厉害。
这类情况,感受样本里销售端和修理端压力都有。修理工老李刚问我:现在客户都砍价,还真不知道店里这活儿能撑多久。毕竟修车是个后厂服务,不像销售那么直接,收入较稳定但客户抵触涨价。你说,这缓冲能力够吗?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些百强经销商确实还能借力融资,但中小规模的像老陈那样的平台,多亏点钱都手忙脚乱。特别遇上贷款到期或者银行收紧额度,简直是拿着刀在过独木桥。
政府这次建议出台纾困政策,我觉得关键是怎么精准落地。比如给经销商设立专项贷款,能否直接卡在灵活展期?贷款利率能不能优惠?这不是单纯发钱,而是要让行业喘口气,活下来。
价格战是短期现象,最终是行业在重构竞争关系。二手车和金融服务利润没跟上,倒逼终端销售越做越薄,这个问题没那么好解决。其实我一开始想全靠厂家技术升级、新能源转型拉动销量,结果发现这只能带来流量变化,资金链问题没本质缓解,还可能更复杂。
顺带问你,手里有辆车的朋友,多久没去4S店保养了?我观察到,有点拖、分期贷也硬上车,却不招呼售后,铺垫未来经销商的现金流风险。
说到分期,这块也挺复杂。车企推广贷款买车,背后金融包袱其实很大。销售人员脸上挂着笑,心里算得却是回款周期和额度能不能撑得住,这种内幕让我一度觉得吃饭都欠账。对他们来说,这场价格战是个没完的马拉松。
我没专门仔细核算过,但粗略测算,假设一个中型经销商月销量300辆车型,平均毛利率2-3%,再扣除租金、人力和资金成本,现金净流量极限可能就是一个月30-40万人民币左右。听起来不少,可光是库存压力和分期压款,根本消耗得厉害。
所以现在经销商卡在续贷难、资金链紧、库存高三个键,弄不好一跌到底,连带影响上下游供应链。对了,汽车金融的增值服务和二手车业务,本来是疏解盈利压力的重点,却发展缓慢,这反而增加了主业风险。
我相信经销商那头的人,早知道现状不妙,但各有苦衷,不好表态。老陈说得出路是等政策,更是得靠模式创新和服务转型,这话我记住了。
不过你觉得,这样的资金链脆弱状态,能撑过新能源车铺货加速的这波大潮吗?哪怕咱们用上了智能换电、换购优惠,实际终端市场真能稳定下来吗?我心里总嘀咕着,也许还得看下一轮资本和政策会不会意外发力。(这段先按下不表)
那天我翻车行一张照片,他家那台2年车龄的紧凑型SUV,在户外晒太阳,车身没有褪色,轮胎还有一半深度,但经销商挂牌价格比新车低了近10%。这细节暴露出什么?市场里溢价空间和经销商利润微薄得让人心疼。
至于政策有没有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你们那边经销商有没有啥特别的感触?也许聊聊,能让我更清楚行业底气到底剩多少。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