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续航里程成为消费者购车时关注的焦点。车企为吸引目光,纷纷打出 “超长续航” 口号,可车主们实际使用时,却发现续航严重缩水,“虚标” 质疑声此起彼伏。这背后,测试标准与实际路况间存在巨大鸿沟,是导致续航 “名不副实” 的关键。
目前主流电动车续航测试标准,如 NEDC、WLTP、EPA 及 CLTC,均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以 NEDC 为例,其诞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测试循环由 4 个市区工况和 1 个郊区工况构成,总长 11.022 公里,耗时 1180 秒。市区工况平均时速仅 18.77km/h,最高 50km/h,郊区工况平均时速 62.6km/h,最高 120km/h,全程需关闭空调等用电设备,在恒温环境下测试。这种理想化测试条件,与现实驾驶天差地别。现实中,城市道路拥堵频繁,车辆走走停停,急加速、急刹车常见,空调、车灯等设备频繁使用,夏季高温、冬季低温更会影响电池性能。NEDC 测试却无法模拟这些复杂状况,导致测试续航远高于实际。
CLTC 标准虽基于国内驾驶大数据制定,试图贴近国情,但仍存在不足。测试时间 1800 秒,分低速、中高速、高速工况,最高车速 114km/h,平均车速 28.96km/h,增加了怠速时间占比。可实际城市路况复杂多变,早晚高峰拥堵路段,车速常低于 10km/h,且持续时间长,频繁启停让电机频繁启动、制动,能耗大幅增加。CLTC 标准对这种极端拥堵场景模拟不够充分,使得测试续航与实际有偏差。例如,在北方冬季,车主开暖风出行,按 CLTC 标准测试的续航里程,实际可能缩水 30% - 50%。
高速行驶场景下,测试标准与实际路况差异也显著。WLTP 测试虽较 NEDC 有改进,模拟了更多工况,平均时速提升至 46.5km/h,可高速路段测试仍无法完全契合现实。现实高速驾驶,车速多维持在 90 - 120km/h,此时车辆风阻大幅增加,电机需输出更多功率克服阻力,耗电量剧增。且部分车主为赶时间,会频繁超车,急加速操作进一步提升能耗。而测试标准中的高速工况,加速、巡航、减速等环节设置相对固定,无法反映真实高速驾驶中车主多样化操作与复杂路况,导致高速行驶时实际续航远低于测试值。有车主反馈,某标注续航 500 公里的电动车,高速以 110km/h 巡航,实际续航仅 300 公里左右。
电动车续航 “虚标” 现象,根源在于测试标准难以全面、精准模拟实际路况。车企为追求漂亮数据,利用测试规则漏洞,导致消费者购车后心理落差大。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改进测试标准,增加对极端天气、拥堵、高速复杂驾驶场景模拟;车企也应秉持诚信,提供更贴近实际的续航参考值。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真正了解车辆续航能力,电动车市场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