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Q7减重70公斤背后:工程师在A柱藏了1500兆帕的钢材,第三排座椅成本多花1200欧元
圈内有个说法,判断一台SUV第三排座椅是不是摆设,就看175厘米的人能不能坐满两小时。这次Q7的工程师为了多出那40毫米腿部空间,重新布置了油箱和排气管走向,光这一项就多花了1200欧元成本。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在看不见的地方下这种功夫,但开过五年七座车的人都清楚,第三排能不能真用,直接决定了这台车在家里的地位。
说起来,这次改动最狠的地方其实在车身结构。整车减重70公斤,相当于少坐一个成年人的重量。A柱和B柱那些关键位置,用的是抗拉强度1500兆帕的热成型钢,发动机盖和车门该上铝合金的地方上铝合金。这种钢铝混搭的路子,听着没那么激进,但维修成本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开车的人可能感觉不出这70公斤具体省在哪儿,但油耗降低、过弯更灵活这些变化,时间长了就能体会到。
动力总成还是主打2.0T,不过内部已经翻新过了。350bar高压直喷系统配合48V轻混,市区走走停停的时候发动机该歇就歇,油门响应倒没落下。百公里加速6秒出头,这个成绩放在两吨多的车身上,算是把力气用对了地方。倒不是说这台车有多暴力,而是日常超车并线的时候,那种从容感确实到位。
quattro ultra四驱这次升级了预判逻辑,能提前0.5秒读取弯道信息。你还没打方向盘,后轮已经开始分配扭矩了。这种感觉就像老司机过弯前会下意识收油门一样,车子自己学会了看路。高速巡航时完全断开后轴传动,该省的时候也不含糊。跑过山路的人大概能理解,四驱系统聪明不聪明,不是看它能分配多少扭矩,而是看它知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退出。
底盘的空气悬架和主动防倾杆配合起来挺玩味。过弯时车身侧倾能少接近一度,听着不多,但坐在车里能明显感觉到车子更整了。系统从舒适切换到运动只要0.1秒,这个响应速度确实到位。有次走山路,切到动态模式之后,车身降低15毫米,防倾杆同步变硬,整台车的姿态立刻不一样了。
车内空气质量这块,四区空调配负离子发生器,PM2.5过滤效率接近百分之百。更重要的是内饰材料的处理,座椅皮革通过了认证,中控台用的水性涂料,地毯是回收渔网做的再生尼龙。新车暴晒后甲醛浓度只有国标限值的五分之一,这种看不见的投入,开个三五年就能体会到区别。高配车型还有紫外线杀菌功能,专门针对空调蒸发箱,这东西能预防那种打开空调就一股霉味的情况。
夜间那套数字矩阵LED大灯会提前照亮弯道内侧,跟着方向盘实时调整光型。照明距离能达到600米,是法规要求的两倍。这种细节不是为了炫技,而是真的能让驾驶更轻松。开过夜路的人都知道,视野清楚了,整个人就没那么紧绷。解锁的时候大灯还会在地面投射四环标识,这个功能实用性不大,但仪式感确实到位。
120公里时速匀速巡航,车内噪音能控制在62分贝左右。前挡风用的5.3毫米夹层声学玻璃,侧窗是双层的,轮拱内衬加厚了3毫米吸音棉。发动机舱和乘员舱之间还多了一层隔音墙,高频噪音隔离提升了8分贝。这些数字可能不够直观,但坐进车里跑一段高速,就能感觉出区别。静音做得好的车,不是听不见声音,而是那些噪音不会让人烦躁。
48V系统这次整合得比较深。滑行时发动机能关闭,最长能滑行400米。松油门的时候回收功率能达到12千瓦,传统12V系统只有2千瓦。这些数字听着挺技术流,但换算成实际体验,就是市区开车没那么费油,起步的时候也没那么肉。BAS电机能在起步瞬间补50牛米扭矩,涡轮迟滞的感觉基本被抹平了。
说到底,一台车是不是真的进步了,不是看发布会上讲了多少故事,而是看那些开了三年的老车主,愿不愿意再掏钱买同样的牌子。新Q7这次改的东西,大多藏在看不见的地方,但每一样都能在日常用车中慢慢品出味道来。车身结构的优化、四驱逻辑的升级、座椅空间的妥协、空气质量的投入,这些不显山不露水的改进,或许才是一个成熟品牌该有的样子。
有些变化需要时间来验证,但至少从现在能看到的部分来说,工程师们没白干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