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儿,车友群里说了几百遍,总有人老习惯改不过来。比如早上起来骑摩托,发动机还一冷不丁地“咳”两嗓子,就爱原地轰轰热个几分钟。前两天小区门口碰见那个外号“东哥”的老骑士,穿着土布棉袄,蹲在他那辆老本田边上,烟一抽蹭俩口,点完火就原地嗡嗡。问他: “东哥,这都2024年了你还原地热啥车呀?”他还不服,“不热怕拉缸!老孙头儿不都这么干了二十年?”但这套老把式,真就和现在的车不
我还记得十来年前化油器那会儿,冬天一上车,车头轻轻一抖,给油不小心直接就“呲溜”熄火了。有一回手急给大油门,结果车屁股甩一下,把身后的馍馍都差点颠掉地上。那时候冷启动着实费劲。师傅经常说:“化油车,没热透别瞎折腾!”慢慢怠速个三五分钟,机油才流上来,那气味儿一股糊味。卖车的李哥还当面警告:“冷车闹脾气,别硬来。”
可现在你上街随处瞧,全都小电喷机,号码脖子上的ECU,浑身都是传感器,哪还有以前的麻烦?冷启动,电子大脑照顾得服帖服帖:油喷多少、火点多早都智能算好了。听销售脑门一拍,“现在的新摩托,插钥匙一拧,咕噜两下就老实得很,哪用你原地等个老半天,不过就是老规则改不了罢了。”
讲点实在的,现在“热车”这事儿,老规矩真都白忙活。其实电喷这种,几乎只需启动后等个三五秒,眼瞅表针一动,档往上一踩,低头慢走,不着急地热它个两三公里就成。小区车友群有个人听说清晨先挂2档,低速滚两圈,“不抻,不造,都归顺”。
听维修厂的老潘讲:“原地嗡嗡不只没啥用,反正机油本来就稠,流得慢,关键零件还不都能浸上油。有的娃娃热半天,积碳堆一脑门呀!何必?”这两年有个冷僻的说法,钱江厂子师傅发的小道消息:原地热太久,气缸壁还真容易因油膜不足磨伤痕,出大事哭都来不及。
冬天咱东北的零下十来度,骑鑫源的老高经常说:“起初发完,等个蛋蛋,直接松刹低速走。开着慢慢热,比楼下冻得直哆嗦省气。”我问他,“不怕拉缸?”他就笑:“不是老年化油,那又不是九几年。”
有趣的是,有人误会,误传这个新摩托原地多等点反而好,其实正相反。发动机吃着冷汽油,在原地转速低着呢,油烧不透,黑烟一点点冒,机油流动也没以前快。有回邻居小马哥的贝纳利,冬天每天热五分钟,没半年进厂洗积碳,头发都气炸。
师傅顺嘴还补了句,“你要真心疼车,机油得按时换好点的,清空滤,别光琢磨咋热。”
再细啰嗦点冷门配置,比如新款的有怠速升高自适应,开机头几分钟自动给你稍微提点转速,等温度一正自个就降回来,这功能老本田、钱江新款里悄悄有了,大多数人还真没发现。还有冷车保护模式,猛轰油门它根本不响应,防止大力踩油门伤气门,不信你冷天试试——多少车主纳了闷,前几秒“踩不动”,其实这就是防傻瓜机制。
有车友主张看水温表,其实不是所有车都配水温显示。有个玩复古摩托的老哥,说老CB400只能猜表盘没标,靠感觉,听发动机声音顺不顺溜——新手就容易误判,所以这活儿还真讲点经验。
偶尔遇见有邻居吐槽新老车差异,老三阳那种化油器,冷天没怠速拉不了档,只能原地憋;新电喷,朋友媳妇连上车都懒得等,骑个500米就跟热豆浆一样顺滑。所以别倔,硬拿老方套新药,折腾了还白耽误。
倒是小区里前阵二手市场旺,有个家伙因为天天原地热出毛病,不到俩月发动机主轴磨出响动,二手价直接砍了两千块。那天抿着嘴跟邻居聊起,还不服气地骂两句,说这年头啥破机器,哪比得上老车厚道。
师傅们常调侃一句,养车养心,别把老脾气全砸在铁疙瘩上。要不说这事儿,每地儿还能听新说法,小众牌子的渠道群里都流行:热车是门老学问,见人见智。但真要说哪个靠谱,恐怕还是用点心,别信老一套。
前几天小马哥二手摩托刚易手,他还特意提示下家——“兄弟,真别跟我似的,天天原地热车,白糟蹋了。”新主人一笑:“我听着发动机顺溜,走走停停就行了。反正比憋着等强。”这买卖,也算多了点经验之谈。
至于真有啥谜底,估摸得隔些年头再说了,反正冬天清晨楼下跑一圈,仨大爷还在论新老机油的流速谁快呢——谁说得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