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出头的宝马i3,还能撑多久?聊聊这台“油改电”最后的倔强

最近,宝马i3申报了一款新版本,纯电续航直接飙到625km。看数据,的确比现款526-592km的表现有了不小的提升。问题是,这个提升能改变i3的市场处境吗?在我看来——很难。

01 新款i3:一台站在时代分水岭上的“过渡生”

宝马自己都公开说过,2026年会有全新i3,基于Neue Klasse(新世代)平台,彻底告别油改电。这意味着现在的i3,包括这台续航提升版,本质上都只是过渡产品。

17万出头的宝马i3,还能撑多久?聊聊这台“油改电”最后的倔强-有驾

为什么说这是“分水岭”?因为宝马目前的电动车,大部分还用的是燃油平台改造,结构和布局先天吃亏——电池包厚,空间被压缩,整车配重也没那么理想。等到新平台上来,车身比例、底盘布置、电驱系统都会重构,这才是真正的纯电宝马。

所以,申报的这台625km版i3,其实就是宝马在老平台上榨出的最后一点潜力,用三电优化和软件策略,把它再撑一年半载,好等接班人上位。

02 价格杀到17万出头,豪华品牌也开始拼性价比

价格方面,现款i3已经探到17万出头,比两年前便宜了接近7万。这在BBA历史上相当罕见。按我身边的朋友说,“这不是降价,这是拔头发救命”。

为啥降得这么狠?因为豪华品牌在纯电市场被国产车压得不轻。去年中国纯电销量前十,BBA一个都没进,全被比亚迪、特斯拉、小鹏、零跑这些挤满。宝马i3月销2000台左右,在豪华阵营算合格,但和国产20万级爆款比,几乎没存在感。

宝马也清楚,如果不把门槛压下来,这个细分市场很快会被国产车彻底占领。

03 动力与续航:够用,但没有“爆点”

现款i3是单电机后驱,最大功率210kW,零百6.2秒左右。日常开绝对够用,但和国产双电机性能车相比,不算惊艳。

17万出头的宝马i3,还能撑多久?聊聊这台“油改电”最后的倔强-有驾

申报的625km续航,很可能是通过更高密度的电芯+优化能量回收实现。以宝马的调校思路,续航标称值通常偏保守,实际表现会接近标定,这一点比一些虚标过高的国产车更踏实。

能耗方面,i3在城市工况下大约13-14kWh/100km,算比较省电的,主要得益于它的单电机和偏舒适的动力策略。空气悬架也依旧是亮点,对经常跑非铺装路或高低落差路段的用户很友好。

04 外观和内饰:保守派的自我坚持

外观几乎没变——熟悉的双肾中网,只是封闭化处理加了蓝色饰条提示“我很纯电”。宝马的思路很清楚:不追求视觉冲击,而是让燃油车用户容易接受。

内饰布局和3系燃油版差别不大,这既是优点(熟悉、好上手),也是缺点(中控布局不如新势力那样大胆、科技感不强)。车机系统依然是iDrive,逻辑稳定,但应用生态有限。

在智能化上,它标配前方单目摄像头、360全景、全景天窗,这些算诚意,但没有高阶自动驾驶硬件,车机交互也不算亮眼。对比小鹏P7i、智己L7这些同价位国产纯电,科技感差距明显。

17万出头的宝马i3,还能撑多久?聊聊这台“油改电”最后的倔强-有驾

05 亲身体验:驾驶质感依旧是宝马的王牌

我试过一次朋友的i3,单说驾驶感,它依旧是宝马。转向精准、底盘紧致,过弯时车身支撑到位,给你一种整车“很扎实”的安全感。这是很多国产电车目前还没完全复刻出来的味道。

但空间短板很明显。后排腿部空间紧凑,地板中间有隆起,长途坐三人会比较局促。这就是油改电平台的先天缺陷——电池占了空间,但车身比例没变,后排体验受限。

06 竞品对比:它的优势与劣势一目了然

同价位国产纯电(比如比亚迪海豹、小鹏P7i、极氪001)普遍有几个优势:更大的轴距和空间、更智能的座舱、更丰富的辅助驾驶功能。

而i3的核心卖点就是品牌背书、驾驶质感,以及目前相对便宜的入门价格。

用一句话概括——它像一位穿西装的中年绅士,技术不是最新的,但气质和基本功还在。

17万出头的宝马i3,还能撑多久?聊聊这台“油改电”最后的倔强-有驾

07 结论:买还是等?

• 适合买的人:注重驾驶体验、喜欢宝马品牌、有豪华车情结,但预算有限的用户。17-20万拿下一台中型宝马纯电,保养和质感都能满足面子与日常使用。

• 不适合买的人:追求智能化、空间、续航极限值,或者对保值率很敏感的用户。因为一旦2026新平台i3上市,现款二手价格还会再掉一波。

如果你把它当作三五年过渡车,性价比很高;但如果打算长期持有,它的技术平台很快就会被淘汰,这是需要考虑的风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