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6 日的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埃隆・马斯克抛出震撼业界的计划:为满足 AI 与机器人业务的爆发式需求,特斯拉可能打造一座 “超级晶圆厂(Tesla Terafab)”,目标月产能最终冲刺 100 万片晶圆。这一表态伴随股东们对其未来十年 1 万亿美元薪酬方案的批准,标志着特斯拉向 “AI 科技巨头” 转型的决心再升级。
“我满脑子都是芯片。” 马斯克在现场直言,当前即便台积电、三星开足马力生产,仍无法填补特斯拉的芯片缺口,“自建工厂是唯一可行的路”。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公开释放合作信号:“或许我们会和英特尔做点什么,值得展开讨论。” 受此消息刺激,英特尔美股盘后股价应声上涨 4%。
百万片产能背后:特斯拉的芯片野心
这座被马斯克定义为 “规模远超台积电 Gigafab” 的工厂,规划分阶段落地:初期月产 10 万片晶圆,最终突破百万片。作为参照,台积电 2024 年全球月产能约 140 万片,特斯拉的目标相当于再造大半个台积电产能。其核心产出将是特斯拉自研的第六代 AI 芯片(AI6),这款芯片专为全自动驾驶(FSD)、人形机器人及数据中心设计,功耗仅为英伟达 Blackwell 芯片的 1/3,制造成本更是低至 10%。
特斯拉的芯片布局已进入快车道:第五代 AI 芯片(AI5)交由台积电、三星代工,2026 年小批量生产,2027 年大规模供货;AI6 则与三星签订 160 亿美元代工合约,2028 年中期量产,性能较 AI5 翻倍。但马斯克坦言,即便双重代工仍难满足需求 —— 毕竟他预判 “AI 与机器人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10 至 100 倍”,背后需要海量芯片支撑。
行业炸锅:黄仁勋泼冷水,英特尔迎机遇?
马斯克的雄心立刻引发行业激烈讨论。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台积电活动中直言 “泼冷水”:“先进芯片制造极其困难,不只是建厂,更涉及台积电独有的工程技术与工艺艺术,这是巨大挑战。” 他暗示,即便是英特尔的代工业务多年来也挣扎求生,特斯拉从零起步难度极高。
行业分析指出,特斯拉自建芯片厂存在三重核心障碍:其一,缺乏尖端制程制造技术与经验,目前全球仅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掌握先进工艺;其二,资金投入惊人 —— 日本 Rapidus 建 2 纳米工厂需 320 亿美元,特斯拉百万片产能工厂成本或达数千亿美元;其三,英特尔的车规级工艺尚未经过验证,合作存在不确定性。
但对英特尔而言,这或许是 “弯道超车” 的契机。作为传统芯片巨头,英特尔在 AI 芯片竞赛中落后于英伟达,正急需外部客户验证其先进制造技术。若能以 “技术输出 + 代运营” 模式与特斯拉合作,既能获得稳定订单,又能重塑行业地位。
产业链震动:谁将受益?谁遭冲击?
特斯拉的 “造芯大计” 已引发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设备商迎风口:光刻机、刻蚀机等设备需求将激增,国产设备厂商或迎来突破机会;
材料端藏机遇:光刻胶、电子特气等国产化率较低的材料领域,可能催生新的供应链伙伴;
传统供应商承压:短期台积电、三星仍会承接特斯拉代工订单,但长期面临订单分流风险,传统车载芯片厂商更需警惕特斯拉 “自给自足” 后的市场挤压。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格局重构。特斯拉正以 “电池 + 芯片 + 算法” 的全栈模式打破汽车行业边界,若芯片厂落地,将成为首个拥有完整半导体产能的车企,甚至可能反向供应其他科技公司,冲击现有芯片市场秩序。
关键疑问:计划能落地吗?
目前马斯克尚未披露工厂选址、投产时间表等细节,但行业人士指出三大观察指标:英特尔代工业务的投资动向、特斯拉芯片制程的升级路线、车载芯片市场价格走势。若特斯拉能解决技术授权、良率控制等难题,这一计划或将改写汽车与半导体两大行业的游戏规则;反之,可能重蹈 “造车新势力造芯失败” 的覆辙。
“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马斯克的决心已下,但百万片晶圆的野心能否照进现实,恐怕还要等时间给出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