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二手车的人其实很多是富人,你信吗?我老家一个搞绿化工程的亲戚,手握几百万却十多年只开二手车,资金周转合理才换大奔

前几天和老家一个做绿化工程的亲戚聊天,他说自己过去十多年开的是二手车,换了三辆,直到今年终于换了辆新的大奔。听他这么说我当时挺惊讶,因为他家境其实不错,手上资金以我估算,应该有几百万了。这不禁让我思考,买二手车的人,很多时候其实是富人,只是出于资金安排和理性选择。

我问他为啥不直接买新车。他笑着说:买新车就像你下厨房做饭,选料和火候得控制得当,但买二手车更像是在市场上挑菜,要多绕弯儿,多花时间盯着货色。刚开始做生意,账上没那么宽裕,买辆二手车确实省心又省钱。投资和运营都得拉平,不是说穷才买二手,更多是钱要动起来,不能全放车上。

买二手车的人其实很多是富人,你信吗?我老家一个搞绿化工程的亲戚,手握几百万却十多年只开二手车,资金周转合理才换大奔-有驾

这话有点意思,我就想到很多人以为买二手车都是没钱才买。其实不然。二手车的成本并不只是车价,更多的是资金流动和使用价值。拿我自己来举例,之前工作换频繁,买车也是预算有限,每次买二手车都得考虑接下来三五年内维修、保险等附加成本,这部分也不少,大概能算出一个年均1-2万的隐形花费,但相较新车一次性投入要低不少。

顺带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对比了同价位的合资和国产品牌二手车的实际表现。举例来说,15万价位的二手迈腾和领克03,迈腾保养贵,关键配件换一处最少得2000块起,哪怕是普遍磨损件;领克03起码保险和维修便宜不少,零部件本地供应链也更顺畅,维修时间长短相差个一周左右。这个差,买车人得掂量。

这里我想多说句,那些以为买二手车一定是老司机精通行情,其实很多买家是单纯看性价比,有点像家庭主妇挑菜,货比三家、全部算作成本收益,毕竟车不是藏品,要用得顺手才是王道。

买二手车的人其实很多是富人,你信吗?我老家一个搞绿化工程的亲戚,手握几百万却十多年只开二手车,资金周转合理才换大奔-有驾

顺着这个思路,我翻了下维修记录。亲戚那辆二手车,每年修理总费用大概占车价的5%-10%(样本少,估算),还算能接受。反而比买新车头几年掉价快,通常新车前3年贬值30%-40%。这就是资金利用率的一个体现。有钱买新车无可厚非,但当初确实他更倾向把钱放在项目上,车看作工具不是身份象征。

我朋友修车的师傅曾调侃我,现在修车的别看工资不高,一个活也少做,能弄个客户的三车年检跟保养单子,轻轻松松打平月工资,这不片面,但也说明了二手车养护市场是个大盘子。他还说:有钱人是能随时换新车的,但没必要,车磨损不会像项目资金紧张那么麻烦。

反观一些买新车的朋友,往往跑厂商打折和贷款,风吹草动就换车,头疼保证金、还有贷款利息。这也是一种资金博弈。虽然车新点,钱不见了还得看保值能力,日产、丰田一类保值率高点,大约3年车价还能保留60%-70%(粗算),但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的资金规划。

买二手车的人其实很多是富人,你信吗?我老家一个搞绿化工程的亲戚,手握几百万却十多年只开二手车,资金周转合理才换大奔-有驾

其实这里资金周转合理说法不算太官方,我刚开始想表达这个概念,被朋友怀疑你这话大了点,因为也有人买二手车纯属喜欢,或者买菜市场碰巧捡到宝。后来我想想,一个不确定的样本能代表全体吗?显然不行。但剑走偏锋讲资金周转,更贴近那种理性使用车辆的家庭、个人。

至于供应链,稍微复杂点。研发和供应链对二手车影响不那么直接,但通过我圈内人的比喻,我理解成供应链就像搭积木,供应链不紧的话,一块积木卡得紧,其他积木摆不下。车厂输出新车很受限于上游零件和设计,出现断档时,新车供给不足,二手车市场就会活跃起来,需求多了车价也会有波动。你懂得,这里面信息不对称和买卖双方的战斗,不是简单买卖。

买二手车的人其实很多是富人,你信吗?我老家一个搞绿化工程的亲戚,手握几百万却十多年只开二手车,资金周转合理才换大奔-有驾

提个不确定的猜测吧——未来随着电动车换电站和共享模式兴起,二手车市场会不会被重新定义?换电就像换手机电池,降低车辆的使用门槛和维修负担,资金逻辑会发生变化吗?我还没细想过。

聊着聊着又想起一个同事的段子,他买辆入门级车,结果开了没几个月就换新了。人都有个新鲜感,我这车养了个寂寞,他说。说归说,不同人买车心理差别大。

这段先按下不表,回到主题——为什么有人宁愿十多年开二手,不紧不慢换车?资金不是唯一因素吗?是,更是心态和理性。车是工具,不是资产。

买二手车的人其实很多是富人,你信吗?我老家一个搞绿化工程的亲戚,手握几百万却十多年只开二手车,资金周转合理才换大奔-有驾

最后我自己随手算了算,如果亲戚买二手车平均花费15万左右,十年换三辆,年均成本刚好一万多,和贷款养车的朋友对比,日子还真算长久而稳健。这笔账你觉得合理吗?你身边有人十年开二手车,作用不仅仅省钱,还有什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