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这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25公里/小时,且一旦超过这个速度,电动机将自动停止动力输出。
新国标还通过要求生产端禁止预留控制器、限速器等关键部件的改装接口,从根本上杜绝“破解”提速的可能性。
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性能进行了全面升级。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超速断电”机制。当车速超过25km/h时,电动机将自动切断动力输出。
与2018版旧国标相比,新标不仅维持了25km/h的限速要求,更从技术层面确保了限速的执行,使非法改装变得几乎不可能。
新规还对整车塑料部件占比作出不超过5.5%的限制,旨在降低火灾蔓延风险。同时,电池阻燃标准提升300%,有效减少爆燃事故。
制动系统也获得优化,刹车距离缩短50%,雨天防滑性增强,这些改进将显著提升骑行安全。
新国标实施后,许多车主面临一个尴尬局面:虽然车辆设计时速可达25公里/小时,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小时。
上海已经开始试行“区间测速”,通过计算车辆通过两个监控点的时间差判断全程平均时速。一旦系统判定车辆超过15公里/小时,驾驶人将收到罚款通知。
这种标准不一的情况让车主们无所适从。有网友实测发现,如果以15公里/小时骑行电动自行车,车身会有较大幅度抖动,车头也会左右摇摆,反而显得更不安全。
支持限速的声音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统计年鉴2024》的数据显示,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年均增长率达5.85%。
超速是这些事故的核心诱因。车速过快时,骑行者面对突发情况反应时间大幅缩短,刹车距离变长,往往来不及处置就已酿成事故。
2022年3月,江苏南通徐某驾驶改装的电动自行车,以时速79公里的速度通过交叉路口时与另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致对方死亡。
2025年4月22日,肖某在深圳龙岗驾驶一辆改装后的电动自行车与另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事故,造成两人重伤。这些血淋淋的案例提醒我们,安全法规背后是生命的代价。
对新国标争议最大的群体之一是外卖骑手。一位上海外卖员表示:“现在我们每天送单量平均在30-40单,如果速度降到25以下,估计每天最少少送10单,收入会大幅减少”。
通勤族也抱怨效率降低。有网友算了一笔账:速度从35公里/小时降到25公里/小时后,每天通勤时间要多花将近一半。对于赶时间的上班族来说,这简直就是噩梦。
卖车的商家同样满腹苦水。如今卖一辆电动自行车的利润仅100元至200元,想要通过解速来招揽顾客的途径已被彻底封堵。
一些消费者趁三个月缓冲期尚未结束,赶紧购买旧国标车。虽然新国标车更安全,但25公里/小时的速度实在让人焦虑。
面对这些争议,相关部门也并非没有考虑。工信部明确表示,已购买的旧国标车不会被强制淘汰,各地可以搞以旧换新慢慢过渡。
美团也宣布2025年底前全面取消众包骑手超时罚款,这样外卖骑手就不用为了赶时间而冒险超速。不少平台还在优化派单算法,结合实时路况动态调整配送时间。
有专家建议,电动自行车限速困境的解决,需要的不是简单提高或降低某个数字,而是建立一套科学、动态、差异化的速度管理体系。
既需要修订滞后于时代的法律条款,也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更需要转变治理理念。只有在变革中寻求安全与效率的平衡,才能实现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
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曾直言:“限速25km/h的电动自行车可能还跑不过自行车。”
普通自行车速度约15-25km/h,而山地自行车、公路自行车可达35-40km/h。
新国标已经实施,各地交警正在事故高发路段试行“区间测速”。技术手段固然能够强制减速,但三亿多车主的出行需求不会因此消失。
寻找安全与效率的平衡点,不仅需要技术手段,更需要治理智慧的提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