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今天,也许就是你的明天。现在的车企,几乎都在公关的战场上举着矛想捅别人,却鲜有人举盾防身。这场没有防御的乱战,基本靠谁动作快、谁下手狠。大家似乎都以为只要流量够猛、营销够热,胜利就是自己的囊中物,却忽略了,真正的危机,是在没有盾牌的时候,无处遁形。
说到公关,很多企业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传播系统是个什么东西。他们迷信流量,把舆情系统变成客户意见收集箱,专家顾问名单成了养老院。媒体名单死水一潭,流量型媒体蜂拥而至,而深度分析、理性表达这种事,基本绝迹。大家都在等通稿,没人会动脑,认知型媒体人几乎灭绝。这样的生态里,不出事还好,真出了事,就只能干瞪眼。
以理想i8发布会前后的舆论风暴为例,其间槽点频出:定价、木质盾牌、撞卡车,随后还爆出车主集体“黑化”,一锅佛跳墙早早熬好,端上舆论桌。你让我相信这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我猜你在说预制菜。这种局面,并非不可避免,恰恰是企业流量与认知严重失衡、传播系统没有防御能力的直观例证。
怎么会走到这一步?主要原因很简单:企业只认流量,认知体系缺失。营销事件一波波,内容高度同质化,公关只会删帖和投诉,防御体系消失。舆情监控不是分析问题、沟通应对,而是遇事就删,全员装死,风浪稍大,直接被淹没。专家顾问团队、媒体朋友都变成了摆设,企业根本没有一个能写3000字深度分析的小组,遇到危机,连自我表述都做不到。炫流量容易,塑造认知难。市场部和公关一锅烩,短线利益压倒一切,最基本的中长线资源和团队能力统统掉队。
你以为企业低调了,问题就没了?理想的老板去年已经把姿态降得很低,从此前的教人做车、做人,到现在微博、发布会都极其谦逊。但团队没变,认知体系也没补齐。低调掩盖了能力不足,面子谦虚了,里子还是弱。团队打法仍固化在自己的小圈子,其它车企也一样。华为、小米、小鹏、零跑都沉迷于流量,却无法面对认知危机。一套只适用于“顺风顺水”的打法被当做真理,等到危机爆发,大家才发现自己连最起码的公关应对能力都不会,想靠GR搞定,连低头挨揍的本事都没有。
深挖一下,这份“失衡”,其实是组织架构和资源分配的必然结果。公关和市场如果不彻底分离,公关永远拿不到资源,经费、人力都流向流量和短期转化,只能变成市场的小跟班。互联网行业早就明白,公关和市场,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传播逻辑。公关是保命的、市场是卖货的,两者统筹必然烂摊子。两套团队并行,各自直接向CEO汇报,公关才能发展自己的媒体圈,补齐深度内容、专家分析、自表述的能力,服务认知而非流量。
而流量型媒体、方便面内容、劣质试驾评测早已让消费者疲劳。大家宁愿在小红书看车主晒单也懒得信评测文章,因为缺乏深度和真实体验。市场上的发布会越来越像毛坯房的彩排,次数越多心里越虚。特斯拉都懒得开发布会了,说白了真正牛的产品,直接丢市场就行,开发布会反而泄露没底气。与其花钱请媒体咂摸热闹,不如多让人用一个月深度试驾,做真实的用户体验。
理想这次被黑,流程很明显不是“自然发酵”。农夫山泉被怼了一个月,娃哈哈风波只维持一周——时间长短,就是有人添油加柴的证据。理想事件整整爆了一个月,中间没有缺席群殴,这背后哪有那么多偶然?结果很简单,危机时刻,别家有盾牌你没有,只会被集火。
说到底,只靠流量攻城,却没有认知体系做防守,任何一家车企都终将自食其果。而理想今天遭遇的困境,正是整个行业的明天缩影。能否从产品、体系、团队到认知彻底转身,抛弃“吃方便面”的速成思维,才是每个企业能否活下来的分水岭——毕竟,真正的理想,不是“把别人捅死”,而是“自己活下来”。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