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增程式汽车还被视作新能源赛道的 “边缘玩家”,在纯电车型与传统燃油车的夹击中艰难求生。彼时,消费者对其 “串联式混动” 的技术路径存疑,认为增程器只是 “过渡方案”,既不如纯电车环保,又不如燃油车动力直接。车企也多将其作为小众产品线补充,研发投入有限,市场上仅有零星几款车型在售,年销量不足整体新能源市场的 5%。彼时的增程式汽车,更像是车企应对政策与市场的 “权宜之计”,在主流视野中始终处于 “替补席” 的尴尬位置。
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共振,成为增程式汽车逆袭的关键推力。随着发动机热效率提升至 40% 以上,新一代增程器的发电效率较早期提升 30%,油耗降至同级燃油车的 60%;高密度电池的应用则让纯电续航突破 200 公里,满足日常通勤纯电出行需求。更重要的是,它精准击中了消费者的 “续航焦虑”—— 短途用电成本低,长途用油无续航顾虑,完美适配中国家庭 “城市代步 + 周末远游” 的用车场景。当某新势力品牌的增程式 SUV 单月销量突破 3 万辆时,市场终于意识到:这种 “没有里程焦虑的电动车”,正成为用户的真实需求所向。
如今的增程式汽车已稳居行业 “主力” 阵营,市场格局发生根本性逆转。数据显示,2024 年增程式车型在新能源市场的占比已攀升至 22%,头部车型月销稳定在 5 万辆级别,甚至倒逼传统车企加速布局 —— 比亚迪推出 DM-i 增程版,吉利、长城等品牌也将增程技术纳入核心产品线。供应链的成熟更推动产品矩阵扩容,从 10 万元级家用车到 30 万元级豪华 SUV,增程式汽车覆盖全价格带,形成与纯电、插混车型分庭抗礼的格局。在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其渗透率增速尤为显著,成为新能源汽车下沉的 “先锋军”。
增程式汽车的逆袭,本质是技术路线尊重市场需求的胜利。它没有盲目追逐 “纯电至上” 的技术理想,而是以务实的方案解决用户痛点,最终在新能源赛道撕开一道口子。未来,随着增程器与电驱系统的深度集成、智能能量管理算法的持续优化,增程式汽车或许还将进化出更高效的形态。这场从 “替补” 到 “主力” 的逆袭,不仅改写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格局,更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技术突破,永远始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