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宋PLUS要告别舞台了,这消息其实从几个月前就开始包含在供应链的悄悄话里了。160万台,蛮了不起的数字,对比国内SUV市场里的爆款来说,放眼望去,这销量确实有分量。但实际情况是,这款被粉丝们亲切称呼一代神车的车型,官方从没正面宣布停产,却已经用行动埋下了伏笔。
供应链那边工程师最近跟我说,宋PLUS底盘其实老了,而且研发团队现在更想把资源往新架构倾斜。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研发周期通常是4-5年,平台做老了就是性能、舒适性、油耗等方面都难以突破。比喻成家装,旧房子没法轻易改结构,只能拆了重做,这不就说明问题了么。宋PLUS的老平台还能撑多久?大概剩下1-2年。
其实比亚迪现在押宝在海洋网系列,这个系列里海狮、海豹、海豚啥的名字咱们已经耳熟能详。记得前几天在4S店里,销售小张还跟我说:你看海狮06刚并入海洋网,算是宋PLUS的替代款,性价比相当,尤其是年轻人里反响不错。据他透露,海狮06在底盘调校和内饰质感上提升明显,虽然价格区间差不多,但给人的感觉更高级更年轻。
有意思的是,之前推出的驱逐舰、巡洋舰、护卫舰系列,据说名字摆不平,官方都打算停了。听着挺玄乎对不对?倒不完全是,大家都有敏感点,比如军舰系列因命名和品牌形象不符,形象上稍显突兀,尤其是在家用定位里。我猜(纯猜测,没官方消息)这种变动也可能是出于市场细分和品牌定位的权衡,有点像电影换导演风格。
买二手宋PLUS的朋友,注意了,市场上老款变现快,价格已经降到4折左右,9成新的车可以买到。大家都嫌麻烦,但这对预算有限的用户挺友好。说句实话,我自己还蛮羡慕能用低价拿到准新车的。可惜的是,二手市场这种降价迭代,也让产品的保值率大打折扣。刚刚在心里粗略算了一下,平均每公里成本下降约30%,这对刚入手的用户来说,经济压力小了不少。
我之前挺怀念宋PLUS的,尤其是那个时期,它代表了国产SUV破局的一环。但讲真,国产车在经典积淀这块一直是短板,好不容易捧出了爆款IP,结果就像我说的,突然砍掉,大刀阔斧的改动,显得有些浪费资源和用户情感。就像大众那一刀切式的品牌策略,帕萨特、迈腾、途观、朗逸都重新命名,粉丝们一时间有点懵。
反观比亚迪这边,虽然也有换壳的苗头,但至少技术层面诚意还在。供应链上那帮硬核工程师,还是想留点招,毕竟换代不是一蹴而就,毕竟技术升级背后得付出成本和时间。宋PLUS的底盘虽然老了,但技术成熟就是安全和成本优势。这一次用海狮06代替,倒更像是软着陆。至少海狮06接手后,外观更新,智能配置补齐,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和需求。
顺便聊个小跑题,今年我还真没见到比亚迪搞两轮电动车的动作,要是出个取名海带的电动轻骑,也挺有趣的,毕竟海洋网名字玩得欢快,连平衡车叫紫菜都不奇怪。这种品牌小游戏,能不能拉近年轻用户的距离,是我一直挺关注的。你们觉得呢?这对比亚迪的发展,有没有像手机圈那样IP梗营销?
回头看看宋PLUS,底盘上是比海狮系列稍显厚实,这点在驾驶的操控感和舒适度上其实能体会到。海狮06底盘更轻、更智能,但稳重感可能没那么强,不过对主打城市通勤的年轻用户来说,轻盈感更合适。这个对比其实有点像我之前跟朋友在咖啡厅聊车时,他说:宋PLUS开久了就像老朋友,厚实可靠,可新海狮开着像新款手机,用着心情很爽。这么说虽然有点夸张,但能感觉出来两个客户群体的偏好差异。
话说劳驾,我发现自己刚才那话说的大了:国产车永远成不了经典?这话太绝对了。国产车发展速度太快,技术和设计都在飞跃,经典或许慢孕育,但不能扼杀希望。高质量的车型,市场认可的IP,是会沉淀的。汽车树立品牌形象,不光靠数字,更靠口碑和情怀。
好了,咱们聊了这么多,你觉得比亚迪这一波停售宋PLUS而推海洋网新车的做法,底层逻辑对不对?是继续补锅还是割舍过去?消费者又该如何看待这轮换代的冲击?毕竟车买的是未来几年生活的伴侣啊。什么时候看到更详细的市场策略和用户反馈,我再跟大家继续唠。
我这几天还准备去看一眼海狮06,实车手感到底怎么样,能不能稍微跟宋PLUS再较量两下,给大家写写实操体验,到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想知道的,告诉我一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