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渐成主流,省钱环保还能拥有满格的科技感,可以说是吃瓜群众心中的出行“白月光”。然而,央视的一则报道却给这个光鲜的行业泼了冷水,揭开了背后潜藏的动力电池回收问题,颇有“绿罐装脏水”的意味。如今,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乱象俨然成了环保领域的一块“烂尾楼”,让原本令人振奋的环保热潮骤然凉了半截。
先来说说动力电池这个事儿,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简单一点概念,电动车“驱动”靠的电池,在完成使命之后,要回收处理。这本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事——毕竟电动车号称减少全球变暖的重要工具。可问题来了,这些退役的动力电池没能循规蹈矩地进入正规的回收企业,反而流向了那些“地下玩家”,也就是小作坊。别看它们名字听起来接地气,但其实一点也不靠谱。为了榨干电池里的“黄金”——锂、钴、镍等价值金属,这些作坊采用什么“火烧法”“酸泡法”,简直就是变着法子搞污染。你说这是环保战士该干的事儿吗?恶毒的手段让人想喊一句,“环保来得容易,毁得更容易”。
更细思极恐的是它们的处理工艺!真正的电池回收需要复杂的化学工艺和一套环保措施来处理废水废气,听起来是不是像科幻片里的精密手术?但在这些小作坊眼里根本不存在“精密”二字。废液、废渣直接排得毫无顾忌,酸性物质和有毒气体飘得老远,土壤、水源一片遭殃。这么一算账,电动车替代燃油车所节省的碳排放才刚刚让人松了口气,转头就被电池乱象狠狠来了个“反噬”,这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这还不是乱象的全部。监管怎么说?还不够给力。别看国家三令五申“生产者需担责”,一些车企和电池厂商却给我们表演了什么叫“肆无忌惮”。说好的责任沦为摆设,相当于放了个空人情。而相关部门呢,虽然制度是照着教科书写的,但落地效果和现实里那些五花八门的非法回收相比简直天壤之别。你以为一纸规定就能摁住这帮游击队?想太多了。
这场环境与金属的争夺战,警告我们一个惊人的事实如果不把这些动力电池好好收拾,新能源汽车也不过是个换汤不换药的幌子。电池里的重金属一旦漏进土壤,三年五载内可能是块安全的土地,十年后呢?老百姓种出来的菜是真“绿色”还是“金属风味”也要打个问号了。当然,被非法作坊挥霍掉的那一堆堆稀有金属,也让资源浪费的代价高得让人心酸。用几百年都降解不了的污染垃圾换来的绿色出行,你说值不值得?
电视里曝光了,问题就要怎么解决呢?难不成要让转型之路卡在这个膝盖大钉子上?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谓乱象不分大小,治理不应怠慢,解决动力电池回收问题得靠一番组合拳。这套解法,不仅势在必行,说起来也是八九分靠谱。
首先,让有资质的正规回收企业挑起大梁,打通全国的回收网络。别再让地下作坊和闪送员偷跑了,统一渠道才是正途。其次要说的是监管,务必打响“专项治理战”,设个高门槛也是必须的,罚款力度得次次到位。你一个电池商踢了法规的屁股,那不好意思,罚到你都怀疑人生!
当然啦,技术才是王炸。有的打工人还在为电车续航没充电桩伤脑筋,我们却得琢磨该怎么回收电池。这种技术难题,如果放到那些专攻电池的专家身上,他们不是常吹牛说自己能把稀土都变成宝吗?今年不整点高效新发明,不怕质量打折,那消费者看了岂止是审美疲劳,恐怕还得来个心情颓丧。
最后,给吃瓜群众自己提个醒。麻烦请看好你们手头的废电池!别随手一丢,也别贪便宜卖给什么黑心商人。低头看看自己印着绿色环保标志的电动车,是不是也该动动脑,为环境认真负责?全民保护环境,不仅靠政策,更靠态度。
动力电池回收不是单纯的环保话题,它关乎我们生活的每一寸土地。既然大家心心念念绿色出行,那为何放任潜藏的污染问题不管?你想象过没有,先有燃气污染再来电池污染的日子,车窗外流岂不过依旧是看“雾”?矛盾如此清晰,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绿色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