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成都新会展中心还亮着灯,空气里混杂着新车皮革的味道和遥远传来的川菜底料香。偌大的展台上,2026款岚图梦想家静静地仰着脸,像一位刚下场的拳击手,身边围着些许没走的观众和几个终端销售员。展厅外的手机屏幕在这一刻集体“爆燃”:“1小时,订单破万。”千篇一律的标题配着激昂的惊叹号,我倒更关心后台显示的确切数据,和那些输入信息的用户到底想要些什么。如果把订单变成证据袋,里面装的究竟是对价格的心动、对技术的信任,还是某种“尝鲜心理”?
问题绕回老一套:一辆新能源MPV,在预售阶段凭什么火爆?价格真的能撬动一切吗?或者说,如果你是下单的那一位,决定的那一刻,你到底看重了什么?是不是给自己找了个足够“值”的理由?
38.99万,起步;45.99万,封顶。行业内看这个价位其实已经不新鲜。上有极氪 009铁打的入门级(比岚图贵了将近10万,下巴不自觉往下压),下有腾势 D9才刚刚在社交媒体上收割了一波话题,价格水位拉锯多年。但“1小时1万单”这个数字,注定会让所有竞品的PR部门茶饭不思,与其硬找“水王”的借口,不如仔细查查订单的分布和配置成交的细项。68%的订单,其实落在了38.99万到42.99万区间,高配更像是体系的门面,但让绝大多数人下单的还是入场门槛:低价段的“钓鱼饵”,一颗糖就能让队伍排起来。
但糖果也要看成分表。岚图摊在桌面上的技术卡,800V高压平台、5C超充、单车300km纯电续航,真正堵住同价位竞品的嘴。我们测算了下,同样预算,腾势纯电续航只有190km,极氪是276km(而且还贵),你走上G42沪蓉高速,腾势车主正盘算下一个服务区在哪,极氪车主大概率抽空拍个短视频,岚图主打的不只是续航数值,更是一种“7分安全感+3分科技感”。10分钟补200km是那种“等老婆逛完厕所”都未必赶得上的补能体验——你说这是“技术碾压”?其实还是便捷换来的心理溢价。
价格高低的争议总有人说,岚图新款比现款涨了3万,是“韭菜套路”。但我们回头查用户反馈,75%愿意为技术升级付出对应溢价。有个老读者留言:“家里腾势,爸妈偶尔从杭州开到上海,充电焦虑挥之不去。这次换岚图,300km纯电+高速补能完全足够,对比多花这3万,我心里很平静——毕竟加油站不涨价你永远不知道新能源车主多幸福。”市场是讲逻辑的,真正挤下真金白银下单的,多数还是一份“实用感比价格增幅更有说服力”的数学题。买车不是买彩票,更像是一道送分题,前提是你肯认真算。
竞品对比更像成年人之间的暗战:市场30-45万区间里,梦想家像是职业中产的“一条生路”——别去卷极氪的高攀体验,也不和腾势比平台家底,算盘敲在实际配置。正如一个合格的侦查员,见惯了案发现场的“高悬疑”,更喜欢在定性定量的数据里找蛛丝马迹。梦想家比腾势多了“超充+长续航”,和极氪尺寸相仿但价格更友好,最终拼的其实是同样的钱,能否多买到一分确定感和体面。这种感觉,不比“事发现场头七没水喝”来得轻松,只是看不见的焦虑藏得深。
如果你以为百家争鸣的新能源市场还停留在“打价格战”阶段,那只能说你没见过管理层编PPT的深刻。我们在用户问卷里挖过数据,价格因素只占43%的首要权重,有人选“技术先进”,有人关注“东风背书”后的品质——一句话,买单的每个人,和批号、时间、下单IP地址一同留下的记录,总会算进各自不同的筹码。有家庭用户直言不讳:“我只看能不能300km一口气,老婆用不上高科技但我能省心。”企业采购更理性:“品牌硬,预算管控,超充跑车队,谈业务自信。”如果说汽油车年代比的是“谁排量大”,新能源的年代更像论文答辩——反复修改,最后真本事得有数据可验。
话说明了,价格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说它是“敲门砖”,还真没冤枉它。真有买车人因为价格被吸引进门,再走进岚图闪着灯的展台,被“超充+三电”技术安利下单,这套链路像极了曾经无数深夜审讯里的心理博弈:低门槛撬动兴趣,技术实力稳住信心,实用配置锁死决定。“低价引流,高配锁客”,这话说着残酷,但市场一向比人情冷静。
可事实从不只讲一面。别忘了,岚图背后的平台是东风,捞过“军工背景”这张老底,知根知底的用户买的是一份看不见的兜底能力。这就像案件里见惯了“老熟人作案”,你再有新招数,也得靠底气做支撑。800V平台和5C超充点亮的是技术痛点,补能焦虑是绝大多数城市用户心里长年待查的“案件线索”。现场“超充模拟”的场景展示,让冰冷技术变成可感知的体验,就像你深夜赶路摸到最后那个路口的警灯——不再恐惧。用户要的,从不是一纸参数,更是“这车能让我心里安稳”。
归根结底,价格确实是武器,但绝非唯一能破案的钥匙。梦想家的热度,靠的不是单一降价,也不是飘渺的科技叙事,而是“合理定价+显性技术+品牌确定”的三板斧。为技术买单,才能让用户的理性决策有依据,能为溢价找理由,这在我眼里比只比“谁便宜”,更考验造车者有没有底气和远见。
市场最终不会奖励“纯粹讨好”的品牌,毕竟所有热卖总有冷静期。企业要把握住今天的热度,首先不是盲目降价,而是让“技术价值>价格增量”成为基本共识。用技术驱动体验,让价格成为顺带的好处;用品牌做底气,让用户在关键场景下不掉链子;用差异化服务,满足分层需求,而不是一味求“大而全”的幻觉。说到底,这场“造车游戏”,其实只和谁敢脚踏实地、谁能扎实解决真实用户的痛点有关。
至于未来,是不是总能靠“价格红利”堆出更多订单,就像刑案里最棘手的“未解之谜”。这场MPV竞赛,究竟是配置升级的战争,还是降价促销的续集,你怎么选?如果只能用一个因素左右你的决策,你真的放心把几十万押在那个选项上吗?欢迎理智喝茶,不如来一场彻底的大数据复盘。毕竟,不论你是下单还是围观,“买车”这回事,永远值得三思而后“定”。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