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烟台刚搞了个大动作,“新能源城市综合停车中心”项目的中标候选人名单砸了下来,预算都快两亿了,地块还选在了莱山区那儿,还挺气派的,不由得让咱脑子里蹦出一堆问号,这项目到底想干啥,真有那么必要吗,搞这么大阵仗究竟是利民还是要“面子工程”再来一波?
先别急着鼓掌,现在这年头,停车场项目能整出多少新花样,咱们都见怪不怪了,新能源一挂出来,好像不搞个啥就落伍似的,但光是标榜“新能源”,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故事,谁能说得准?你瞧这用地面积,四万多平快赶上个小型游乐园了,总建筑面积三万多平,六千多平还埋地底下藏着,光是这数据看着就满满的工业气息。到头来,建起来还能容纳549辆车,差不多能躺下半个公交车队了。数据看着唬人,但真落地,市民感受到的会是啥——停车难解决了吗,新能源设施真的能用起来,还是又多了一堆不常开的车位?
其实吧,这种项目背后的“矛盾点”不少。表面上是服务城市,方便群众,但回头看看选址,金都路和轸大路那块地,从交通流量到周边配套,说不定才是真正的考量。还有这招标流程,看着挺规范的,分两期施工,把服务中心和配套先弄起来,主楼后面再安排,看得出来是有章法地推进,可谁知道实际操作会不会遇上各种幺蛾子?设计方案能不能真贴合市民实际需求,会不会又变成“一刀切”的模板工程,值得琢磨。
再一个,质量标准层层加码,这里面“最严格标准为准”,听起来特别有底气,可落到具体执行,有时候标准是正义的遮羞布,归根结底还得看项目团队的真实能力。像这种环境下,设计、采购、施工捆绑,一个招标项目直接承包到底,优点是推进快,效率高,可缺点也明显,万一选错了团队,后续的调试、验收、维修可就变成了甩不掉的锅。三家候选人联合体也挺有意思,烟建集团配北京城建设计、再来中交和潍坊昌大,基本盘熟路,格局也算看得起,至于具体表现谁优谁劣,那就得看之后施工了。
投资那块,预算两亿但最终最低成交还不到一亿六,几轮出价后,降幅明显,也可以理解成各大集团的“价格战”打得凶,不过,这种数字上的“冗余”,咱们看得清,但到底会不会因为压价导致工程质量缩水,市民能不能真得益,也是有待观察的。其实,标段就一个,整个项目“端到碗里”了,单一结构也不是没有隐患,万一推进缓慢,责任归属也就容易扯皮。
说到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这种大体量“新能源城市综合停车中心”,现在行业里满地开花,到处都在喊绿色低碳,但实际的运营难点又没人正面讨论。像人工智能充电桩、绿色建筑认证,这项目里说明书直接写“不含”,就是后续二次设计,合着核心绿色元素还留着未来再补票。那这就有点“先上车后补票”的意思,市民真用上新能源配套的时候,是不是会发现有些功能被阉割了?值得被网友们再细细盘一盘。
再看配套设施:场区、管网、道路设施、绿化全都要同步搞起来,一体化推进确实图便利。但这种大锅烩工程,最怕就是“左手配套,右手慢慢来”,现实中常见的场景都是牌子立起来了,绿化还差最后一块草坪,车道变成施工队的停车场,用起来却总觉得没啥“智能感”。官方强调设计图要通过对应部门审批,没毛病,标准归标准,可等到验收落地,真没猫腻?路灯是不是能亮个全年,绿化带是不是春天能冒芽?这些别以为是小事,都是群众用脚投票的关键。
其实整个项目推进节奏也能看出点行业动态,提前把场区和服务中心干完,主楼再单拎出来,时间上看是保证功能分批上线,不死板赶工,算是比较合理。咱们市民更关心的是,每一步都能按期实现、真正投入运营,有没有可能“开了头却拖了尾”——这种情况,网络上可不少吐槽。再看与之配套的手续办理,光是那些流程就够项目组喝一壶了,安全监督、施工证、临水临电、基坑支护,谁没被这些环节磨到心态炸裂过。要是后续工程有点“磨洋工”,市民一年半后还正在盼着停车场“解锁”,估计微博热搜就该有“烟台停车场进度慢吞吞”之类的段子了。
到这儿,咱还得关注一句大实话,建设类项目可不是比谁“纸上数据”好看。归根结底,停车场项目的本质还是服务城市,解决民生。烟台这年头,公交体系逐步升级换代,新能源车辆越来越多,“停车难”是老生常谈,每逢上下班高峰,大街小巷都堵成“车河”,这时候更高容量、更环保的停车场,自然是有需求的。但有需求不意味着只靠一个大项目就能一锤定音,城市更新是系统工程,停车场只是其中一个点,怎么融入整个城市交通脉络,才是值得深扒的主线。
聊到这里,忍不住想象一把,要是这个停车中心真能如期建好、验收到位,市民每天开车进出都顺利停车、不自动变成找位子大冒险,再加上绿化带风景宜人,马路干净整洁,没人抱怨,“新能源”概念也真能落地成为实用性高的配置,这就是理想场面。可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啪啪打脸。想起去年隔壁市也建了个类似项目,前期规划很漂亮,竣工后发现实际停车位紧张,智能化操作掉链子,新能源设施一直在升级没落地,面对日常运营直接掉价。烟台这次能不能避雷,真难说。
说到底,这种复杂的基建项目,都是“拼综合能力”的时候。设计要求拉满,材料采购得把关,施工环境众口难调,后续验收还不一定一次过关。厂家团队是不是靠谱,调试维修后能不能常态运作,这些因素都有点像“踩地雷”,一不小心就变成市民口中“又是一个摆设工程”。以前见过不少“网红停车场”,拍照打卡好看,实际运营连基础功能都成问题,这种翻车案例太常见。如果烟台这回能破圈,实现高标准高效率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城市综合停车中心”,那真的值得点个赞。
话又说回来,投资金额看着吓人,预算人民币两亿,最终成交价一亿六千多,在咱们基建圈子里算是中等偏上的大工程。标段不分“主次”直接一锅端,是省心也冒险,三家公司拼了个价格,最后谁拿下也就是技术标、商务标之类的综合分数。“烟建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城建设计那边”联合上阵,老牌劲旅配新锐设计,常规操作,其它中交、潍坊昌大也是业内熟脸,到头来,市民靠的是项目执行力而不是光鲜的招牌。落到运营层面,更多的是看交通规划的细致程度和未来运维的持续性,说白了,你家门口有停车场,十年不过时才算真本事。
咱也说句掏心窝子的,城市更新不是靠一次“拔高”项目就能一劳永逸。烟台的公交提升、城市更新、基础设施联动是个慢功夫活,停车难题都是一步步解决,不能掉以轻心也别高估单靠大手笔投资的作用。新能源城市综合停车中心这是个好头,至于能不能打个漂亮的翻身仗,真得看扎实推进和后续群众体验。大家不妨多关注后续进展——工期计划的节点能不能一一实现,功能配置是不是匹配实际需求,验收结果能不能透明公开,等到停车难题真的解决了再说好话也不迟。
说到这你是不是也跟咱一样心里犯嘀咕?停车中心这事儿,你怎么看?是不是期望值很高,还是觉得又是官宣一波后,实际体验还得用一年?欢迎留言,聊聊你的想法。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