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纵深推进汽车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深化汽车产业变革大势所趋,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汽车产业是一盘棋,要畅通大循环,为经营主体破壁清障。既要市场基础制度、市场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市场监管执法和要素资源市场统一,又要持续扩大开放,对内对外开放联通,确保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围绕如何构建汽车统一大市场,《汽车纵横》特作本期“封面故事”专题报道。本专题报道共5篇,今天发布第3篇,敬请关注。
破除限迁仅是第一步。实现全国价格互通的前提是建立统一的认证体系。这既需要政策引领,又需要市场驱动,只有当车况信息实现全国透明、互认,才能让二手车在全国范围内真正意义上的流通起来。
当前,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已成为推动经济内循环、激发消费潜力的国家层面战略。二手车行业作为汽车消费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市场化、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尤为重要。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提出,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并明确了基本要求与重点任务,为更系统、深入、全面地推进此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一重大政策利好的推动下,全国二手车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汽车纵横》记者近期走访北京多家二手车市场发现,当前二手车行业仍存在价格不透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区域价格差异显著等关键痛点,而这些因素也成为了构建二手车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障碍。
从“非标品”到“准标品”
为直观了解市场现状,记者驾驶一辆2019年购买的卡罗拉双擎,实地探访了北京多家二手车交易市场。然而,一路问价下来,记者的心情也如同坐上了过山车。
实际上,就在记者即将抵达北京某二手车交易市场时,便被一位路边的车商招手拦停了车辆。他简单查看车身后,便随口报出了3万元的价格,并称:“车况很一般,今天卖车的话可以适当加价。”
而当进入市场内部后,记者又将车开至了一家标识醒目且手续齐全的展厅。接待的车商则显得从容许多——他不仅仔细检查了车身漆面、内饰,还打开引擎盖查看了发动机状态,最后给出4.5万元的报价,并表示:“车况不错,要是诚心卖。现在就能签约打款。”
而最令人意外的经历发生在离此地不远的另一家二手车交易市场。记者刚驶入交易区,便有一名车商主动上前,细致查验后便报出了5万元的“友情价”,并强调:“这车保养好、里程低,别处很难给到这个价。”
短短一天,同一辆车,三家的报价相差竟高达2万元,如此剧烈的价格波动,不仅让记者感到困惑,也暴露出了当前二手车行业价格体系模糊、评估标准缺失的深层问题。这种不透明,直接挫伤了消费者卖车的信心,也为车辆跨区域流通设置了实实在在的门槛,成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道路上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相信在二手车交易中,不少消费者都有过和记者类似的遭遇。有业内人士指出,二手车属于典型的“非标品”,一车一况、一车一价是行业常态,而信息不对称则是核心痛点。推动二手车从“非标品”向“准标品”转型,已成为破局关键。
好消息是,针对“非标品”痛点,行业已展开破冰行动。一些主流车企推出的官方认证二手车,如宝马“尊选二手车”、奥迪“AAA”二手车认证等,正试图树立企业标准。这些车辆必须满足严苛的准入条件(如车龄、里程限制),并经过上百项(如360项)官方检测,最终还能享受1年或以上全国联保,旨在让二手车无限接近“准新车”状态。
无独有偶,主流交易平台的标准化尝试也在深化。例如,瓜子二手车推出的“259项检测”体系,试图将车况数据化。而更深刻的变革在于行业形态的转型。一位北京加盟了全国连锁品牌的二手车商告诉记者:“单打独斗时,客户不出京津冀。现在,我的车源信息能同步到全国网络,经常是南方的买家看中了直接下单,车辆通过平台物流直接发走。周转速度加快,虽然单车利润摊薄,但靠走量和资金效率,整体抗风险能力增强了。”
这种从“地方诸侯”到“网络节点”的转变,正是“全国一张网”的初步成效。
从“区域差价”到“全国一价”
然而,要真正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车况互认、价格互通,仍需在检测标准统一、数据共享机制、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深化推进。记者浏览各大二手车线上交易平台发现,同一款车型在类似车况下,其在不同网站、不同地区的标价依然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一辆车在消费能力强的东部一线城市标价可能比在中部二三线城市高出数千甚至上万元。
这种区域差价的本质,本是市场经济下供需关系的正常反映,理应是驱动二手车在全国范围内高效流通、优化配置的市场信号。但在过去,由于各地“限迁”政策的存在,这种价格差异无法有效转化为流通动力,导致车辆被禁锢在局部市场,无法实现其全国性的真实价值。
好消息是,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已成为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举措。尽管政策壁垒正被逐步打破,但隐形的障碍依然存在:跨区域交易手续的繁琐、车辆档案转籍的效率、以及最为关键的——缺乏能让买卖双方共同信赖的全国性车况标准和价值评估体系。此外,现行税收制度(如按销售额全额征收增值税)也更利于本地小型交易,而非跨区域的大规模流通,无形中维持了区域间的价格壁垒。
“要实现‘全国一价’,前提是建立‘全国一信’。”有行业专家指出。这意味着,一辆在沈阳经过权威标准检测的车辆,其报告必须在深圳得到毫无保留的认可。只有当车况信息实现全国透明、互认,车辆的价值评估才能摆脱地域依赖,基于全国性的供需关系形成更公允、更统一的“锚定价”。届时,区域差价将主要体现在合理的物流成本上,而非信息不透明和制度成本上。
因此,纵深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必须在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的同时,着力攻克临时产权登记、税收制度优化等深水区改革,并大力培育第三方检测认证力量,最终让二手车像新车一样,拥有清晰、透明、全国通用的“价格标签”。
从“本地流通”到“全国一张网”
车况与价格的统一是基础,而流通网络的畅通则是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大动脉。当前的二手车交易仍高度本地化,一次跨区域交易往往意味着漫长的周期、高昂的物流成本以及繁琐的转籍、过户手续,这些有形无形的壁垒,将众多消费者的二手车选择范围牢牢锁在本地市场。
政策引擎已率先启动。当前,国家二手车交易登记“跨省通办”的推行,正从制度层面大幅简化流程,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初步解决了手续烦琐的痛点。但在记者看来,这仅是打通血脉的第一步。真正的纵深推进,在于构建一张覆盖全国的、高效的商业基础设施网络。
而这或许意味着行业形态的深刻转型。未来的图景是鼓励发展大型连锁化、平台化的二手车经销商。它们将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交易市场,而是建立起分布在全国关键节点的仓储中心、标准化整备中心和完善的物流体系。
例如,一辆在广州收储的车辆,经过标准化整备后,可以通过数字平台直观地展示给位于哈尔滨的消费者,并由专业汽车物流快速送达。这种“线上平台选车+线下实体网络交付”的O2O模式,旨在让消费者选购二手车时,能够像选购新车一样,拥有丰富、透明、便捷的选择。
然而,构建“全国一张网”仍面临挑战。专业化的二手车物流成本仍需优化,跨区域经营的仓储、管理成本控制考验着企业的运营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依赖于前文所述的车况“准标品化”和信用体系的建立——只有当消费者敢于在没有亲眼见到实车的情况下,信任平台的车况描述和保障承诺时,全国性网络才能真正运转起来。
因此,从“本地流通”到“全国一张网”的跃迁,不仅是地理范围的扩大,更是整个行业从分散、原始走向集中、现代的革命。这需要政策引领与市场创新的双轮驱动,最终让二手车在全国范围内真正“流通”起来。
汽车行业内卷,倒逼二手车转型
诚然,构建“全国一张网”是行业迈向成熟的必然方向,但这一进程正面临着严峻现实的考验——此前新车市场激烈的“价格战”已对二手车行业产生深刻冲击,暴露出传统经营模式在系统性风险面前的脆弱性。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价格战导致二手车收购与销售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行业盈利能力普遍承压。2024年,二手车经销商百强企业中,近半数企业单车毛利率仅维持在4%-6%的微利水平,29家企业毛利率低于4%,而能够保持10%以上毛利率的企业仅有4家。从资本市场表现看,同期16家二手车上市公司中仅3家实现净利润增长,8家陷入亏损境地,充分反映了行业整体面临的经营困境。
这种冲击在市场供需两端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供给端,新车的快速贬值直接导致二手车源估值缩水,车主惜售情绪蔓延,车商陷入“收车难、保值难、卖车难、周转慢”的四重困境,甚至出现“收购价与销售价倒挂”的异常现象。而在需求端,新车降价显著分流了二手车潜在客户,许多消费者发现以相近预算即可购置新车,这使得二手车市场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不过,危机之中也孕育着转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当9月份新车价格趋于稳定后,二手车商亏损面迅速收窄至41%。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市场的韧性,更重要的是,价格战的冲击正在倒逼行业进行深层次转型。
这场价格战犹如一次行业的“压力测试”,让从业者深刻认识到传统模式的局限性。过去依赖区域信息差和熟人经济的经营方式,在系统性价格波动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这种切肤之痛促使越来越多的车商开始主动寻求变革,从追求短期价差转向追求长期价值,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行业的整合步伐明显加快。部分中小车商选择加盟大型连锁平台,借助其标准化检测体系和完善的售后保障来提升竞争力;一些区域龙头则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优势,试图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这些市场自发的调整行为,客观上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奠定了微观基础。
同时,价格战的洗礼也加速了行业的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为精准把握全国市场价格走势,降低经营风险,车商们纷纷加大在数据系统、线上平台等方面的投入。这种对效率和透明的追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方向高度契合。
可以说,价格战虽然带来了短期阵痛,却从反面加速了行业从松散无序向规范集约的演进。当车况检测、价格评估、流通服务等关键环节逐步实现标准化和网络化,二手车行业也将有望构建起抵御市场波动的内在稳定性。这正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价值——不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更将重塑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格局。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10月刊“封面故事”栏目,敬请关注。
相关报道: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