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护航成都世运会,新能源车队与智能卫星齐上阵
8月16号那天,我又溜达到成都这边,正赶上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的筹备现场。说起来也巧,聂小仙老哥带着相机在那拍车——他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把大赛和新车混一块聊。进场没两步,就看见吉利控股的人在台上讲自家给世运会做出行保障那些事,说得头头是道,还顺手秀了下“世运无限,吉利同行”这个口号。
其实成都是第一次办这种全球性的综合运动会,对中国大陆来说挺稀罕的事儿。听组委一个老师傅讲,这回他们想的不只是比赛,更是文化融合、绿色低碳这些大词儿。我转念一想,也对——毕竟现在谁还天天琢磨汽油味儿?新能源才是真香定律嘛。
话说回来,吉利这些年真有点不走寻常路。他们不是单纯地贴个LOGO就完事,而是真的把“绿色智能通行生态”搞成了自己家的招牌。这次不仅送来近500辆新能源车型,包括银河、领克还有极氪,全都分布到火种采集、火炬传递、嘉宾接驳等各类场景。有意思的是,有位志愿者悄悄跟我吐槽:“咱们用的这批混动车啊,比前几年亚运时开的燃油版省心多了,不光起步安静,还能远程监控电量。”不过她也抱怨过空调系统偶尔犯迷糊,在成都闷热天里要多摁几下才灵光。
领克900被选为火炬传递专用车,这还是破天荒头一遭。记得群里有人开玩笑,说这么重大的任务让它顶着跑,要是哪段路突然断电咋整?后来技术员出来辟谣,说这批车型特意升级过动力包和制动系统,“比你家楼下充电桩靠谱”。不过维修师傅倒是提醒过:“别觉得新款就啥毛病没有,上回碰到后排USB接口松动,一踩刹车就掉线,小问题但闹心。”
除了车辆本身,他们还拉了一支1000人的服务团队,包括300多个老司机和400多个志愿者,还有技术工程师啥的,都提前培训好。据说截止18日24点,他们已经跑了35万公里左右,服务人次超过1.5万。这数字我不太信,一问才知道,每趟接送都算一次,不怪数据吓人。
最让我惊讶的是吉利搞出的那个“天地一体化”科技生态。现场有人指着卫星图纸唠嗑:现在靠自研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做到赛事官方用车高精度定位,还有应急通讯保障。今年第三天又发射了一颗新的轨道卫星,现在总共41颗。“以后找不到司机或者哪辆嘉宾接错地方,用手机地图直接锁定位置。”邻居老李听完直呼黑科技,但也担心,“要是哪天空信号差,会不会全军覆没?”据工作人员解释,这套东西去年亚冬会时冻得半死都没掉链子,今年肯定更稳妥。
再扯一句冷门配置吧。有个修理厂的小伙子私底下跟我聊,他说最近保养这些大会专供的新款混动车型发现底盘隔音板加厚不少,本地路况遇坑洼时明显安静些。但副驾驶储物格反而缩水,“放瓶水都卡手”,估计是为了轻量化牺牲空间。他还提到,新加入的一键救援功能其实只对赛事期间开放,到时候普通用户买同款可能体验不到全套服务。“销售嘴快,经常吹牛,其实真落地差那么点意思。”
文化推广这一块倒挺热闹。今年6月的时候,他们联合执委办了一场全民运动嘉年华,把汽车文化和体育活动绑一起。不少市民参与,有踢球、有投飞盘,据群友爆料,那天有小朋友拿试驾券当奖品抽走了,还喊爸妈去4S店看展厅模型。另外值得提一句的是,大凉山来的依撒女子足球队被邀请来体验非遗项目,她们第一回坐纯电动车进城,一个劲感叹“像滑板一样安静”。
细节插曲不断,比如微信群里有人讨论赛事期间充电桩紧张的问题。一位老司机支招:“早晚错峰去补能,中午太阳毒辣的时候排队最长。”还有外地媒体记者抱怨导航误导,把他带进绕城高速兜圈子,好在后台运营团队及时远程修正路线,否则怕不是赶不上新闻发布会。
从杭州亚运,到哈尔滨亚冬,再到如今成都世运,各种出行方案一步步完善下来,总归还是离不开背后那些琐碎小活计——比如夜间巡检员吐槽轮胎压力报警器太敏感,下雨湿气重容易误报;又比如某些品牌座椅皮质偏硬,让北方来的裁判直喊屁股疼……这种鸡毛蒜皮的小插曲,其实最真实,也没人写进官方宣传册里就是啦。
至于最后呢,我听见隔壁技师边拆灯泡边嘀咕:“以后要是真全面推开这种‘智慧出行’,我们修理工怕不是得学编程喽!”大家笑作一团,也算另一种时代变迁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