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万亿豪赌,特斯拉为何在美国市场玩起了“釜底抽薪”?
近日,特斯拉在美国官网悄然上线了两款新车——Model 3和Model Y的标准版。
消息一出,不少人被这价格吸引,Model 3起售价跌至3.699万美元(约合26.3万元人民币),Model Y也降至3.999万美元(约合28.5万元人民币)。
这价格,比之前的入门版可是实打实地便宜了5000多美元!
然而,当大家仔细审视配置单,那份兴奋感瞬间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困惑,甚至可以说是被“耍猴”的感觉。
曾几何时,特斯拉被戏称为“车中毛坯房”,如今这标准版,简直是把毛坯房的“基础装修”也一并剥离,只剩下“铁皮房”的骨架。
这种看似“自降身价”的操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笔者深入探究,发现这背后牵扯着马斯克与特斯拉董事会签下的一份惊天豪赌——一份价值万亿的对赌协议。
“铁皮房”的真相:配置“瘦身”的背后逻辑
让我们先来审视一下,这款“标准版”车型究竟“瘦身”了多少?
以Model Y标准版为例,与价格高出5000美元的版本相比,配置的削减幅度相当惊人。
首先,最显眼的“贯穿式车灯”设计被移除,这意味着夜晚行驶时,车辆的辨识度将大打折扣。
车内的氛围灯也随之消失,夜晚的驾乘体验,少了那份科技感和温馨感。
更值得注意的是,后排娱乐屏幕的缺席,对于有小孩的家庭来说,无疑削弱了长途旅行的便利性。
在日常使用层面,一些曾经触手可及的便利功能也变得“手动”。
外后视镜的电动折叠和方向盘的电动调节,如今都被改成了手动操作。
这看似微小的改变,却可能在日常停车、调整坐姿时,增加一丝不必要的麻烦。
细节之处的“抠门”更令人咋舌。
打开Model Y标准版的前舱盖,原本覆盖着塑料饰板和隔音材料的区域,现在直接暴露出一大片金属部件。
这不仅影响了视觉上的精致感,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车内的隔音效果。
车顶的玻璃天幕,在视觉上似乎保留了下来,但打开车门才发现,内部居然缝了一层织物,这操作着实令人费解。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控屏幕竟然连FM收音机功能都没有!
这简直让人怀疑,我们坐进的是一辆现代电动车,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
相较之下,Model 3标准版的配置削减显得“仁慈”一些。
前后大灯样式基本保留,全景天幕也得以幸存,至少在视觉上不至于那么“寒酸”。
然而,一项关键配置的缺失,却成为许多车主无法接受的“硬伤”——Autopilot辅助驾驶功能被取消了。
要知道,Autopilot虽然不及FSD(全自动驾驶)般“神通广大”,但其自适应巡航和自动转向功能,在高速行驶时能极大减轻驾驶负担,保持车道居中并自动跟车,这正是许多消费者选择特斯拉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标准版因少了自动转向功能,Autopilot直接“下岗”。
想要体验辅助驾驶?
抱歉,您需要额外花费8000美元选装FSD。
这种“捆绑销售”的策略,未免显得有些“霸道”。
万亿对赌协议:马斯克与特斯拉的“生死时速”
这一切“减配”操作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
答案指向了今年9月特斯拉董事会为马斯克制定的一份史无前例的薪酬方案。
这份方案为期十年,马斯克最多可获得4.237亿股特斯拉限制性股票,其潜在价值高达一万亿美元!
这份协议的目标极其宏大:特斯拉的市值需要从当前的约1.1万亿美元飙升至2万亿美元,之后每完成一个阶段性目标,市值需再增长5000亿美元,直至最终冲刺8.5万亿美元的市值高峰。
这相当于在十年内,特斯拉需要再造一个体量与英伟达相当的巨头,要知道,英伟达目前的市值也不过1万多亿美元。
为了达成如此“天文数字”的目标,特斯拉的未来发展方向被清晰勾勒:第一个十年目标是累计交付2000万辆汽车。
目前特斯拉累计销量已达800万辆,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年均交付量需达到120万辆以上。
然而,现实并非坦途。
近年来,特斯拉的交付增速已显疲态,2024年更是出现了1.1%的同比下滑。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疯狂”势头有所降温,要稳住如此庞大的交付量,价格战和产品策略的调整势在必行。
第二个关键目标是FSD全自动驾驶功能的活跃订阅用户达到1000万。
目前特斯拉并未公开FSD的具体订阅数据,但有高管透露,其选装率仅在“十几个百分点”。
距离1000万这个目标,还有着巨大的鸿沟。
如此看来,标准版车型砍掉Autopilot,转而将用户推向FSD的策略,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没了基础辅助驾驶的“诱惑”,那些渴望减轻驾驶负担的车主,很可能咬牙选择昂贵的FSD。
而特斯拉也适时推出了FSD 14版本,通过各种网络视频展示其在复杂场景下的表现,无疑是在为FSD的普及造势,试图让更多人愿意为其付费。
这份万亿对赌协议,将马斯克与特斯拉的命运紧密捆绑。
而那些“减配”的标准版车型,正是特斯拉在这场“闯关游戏”中的秘密武器。
在美国市场,通过降价和减配来刺激销量,同时力推FSD以提升订阅量。
然而,全球市场并非铁板一块,尤其是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这套“铁皮房”策略,真的能奏效吗?
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哲学:拒绝“一刀切”
目前,这两款标准版车型仅在美国市场销售,至于是否会引进中国,特斯拉中国尚未给出明确答复。
然而,从行业内部人士的分析来看,即使引进,这标准版车型在国内市场的吸引力恐怕也有限。
首先,价格上,它并未达到许多消费者期待的20万元区间。
其次,配置上的“大出血”,在国内消费者日益挑剔的口味面前,显得尤为刺眼。
少了氛围灯、后排屏幕,甚至连基础的Autopilot都缺失,这让它在与同价位国产新能源车的竞争中,显得底气不足。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
2024年,比亚迪已凭借25.6%的市场份额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而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仅为11.4%。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并非没有在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探索。
今年9月推出的六座加长版Model Y L,正是针对中国家庭用户对空间需求的精准把握。
这充分说明,特斯拉深知在中国市场,“一刀切”的海外模式行不通。
这份万亿对赌协议,无疑将特斯拉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8.5万亿美元的市值、1000万FSD用户、100万辆Robotaxi,每一个目标都极具颠覆性。
然而,正是这种“敢想敢干”的魄力,正在推动特斯拉从一家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向智能出行服务商转型。
这条由万亿对赌协议铺就的道路,注定充满未知。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特斯拉若能真正抓住本土消费者的核心需求,而不是简单照搬海外策略,即便不走“铁皮房”路线,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毕竟,回归产品本身的卓越品质和领先技术,才是打动用户的永恒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