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说汽车行业在价格战。但你得知道,这个战场越来越深了。从去年开始,新能源车的平均售价开始狂跌。根据最近的数据显示,2025年9月,咱们这边新能源车的平均售价变成了15.8万元。这个数字,感觉比2019年还低点。你想想,几年前还在说电动要价格得高点,现在直接砍价到这么低。这意味着什么?市场变得拼价格了。
我这里有个细节,我朋友是某大厂的销售。他说,新车标价基本没什么弹性,订单都是靠砍,厂家利润像蚂蚁一样少。你知道的,汽车厂自己都得压成本。厂里管得很紧,要求供应商降本,还不停延长付款周期。刚好我那天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供应商反映:他们盈利空间越来越窄,甚至一些隔离膜、极片制造商还在亏着钱。你猜这些零部件厂的心情?就像一直被逼着再便宜点,压力山大。
供应链的变化更复杂。宝钢、中铝的原材料厂,资金还算充裕,利润稳定;反而那些动力电池核心企业,比如宁德时代,受益明显,增长快。但一些原料厂,比如正极材料、隔离膜,依旧亏损。让我感叹:这是谁赚得多,谁布局的梯队吗?还是说未来谁能扛住?
你知道我在想啥?传统底盘、动力部分的Tier 1供应商,近几年业绩都在滑坡。去年,我跟某个合作多年的Tier 1企业讨论,他们表示利润被压得难受。一些大佬企业已经裁员了好几轮了。你这么一看,整个行业的活儿都变得更难熬。价格战不仅仅意味着卖得便宜点,还撼动了整个利润链条。
这让我思考:价格战会持续多久?短期我能理解,大家都在拼销量,但长远来看,这不是可持续的。过去,我以为降价只是一时的应急策略。没想到,现在变成了常态,就像冬天来了,寒气一股脑儿透进供应链。
但说到价格战,我一直在怀疑一个问题。厂商一直在卷价格,但我更关心卷价值。有没有办法靠技术提升效率?或者改善用户体验,从而把卖一辆车赚的钱变成靠技术和品牌溢价赚的钱。
不过说实话,我也不想看到那种恶性竞价,连售后服务都打折扣。你看,去年我认识一修理工他跟我抱怨:修得越便宜,工时越短,感觉服务都没保证。这其实也反映了车企和供应商对利润的无奈。
我对这场价格战的未来感到有点迷茫。你觉得,产业链的下游要怎么破局?是不是得靠技术创新,才能在降价之外找到新增长点?或者我们是不是得接受——这个行业,短期内确实难有利润的春天?
瞎猜一下,也许那种价值驱动的高端车型,在价格战中还能站得住脚,但算算利润,估摸着也就个缓冲空间。但这一步走得太难了,毕竟市场还在用钱拼市场份额。
想问你:你觉得,降价这样的救命稻草,还能坚持多久?有没有可能,汽车行业的寒冬会带来一个全新的价值重塑?智能驾驶、个性化定制,或是其它啥能让价格不再是唯一决定因素的小亮点?你觉得呢?等你回应。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