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得不说,小米汽车这次的动作,有点意思。
10月28日,据36氪爆料,小米汽车近期宣布了一项组织架构调整——设立全新的一级部门"架构部",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下一代技术架构的思考定调。
这到底什么情况?
从爆料来看,这个新部门直接向雷军汇报,成员包括部分研发部门负责人与核心骨干。知情人士透露,整车研发负责人崔强进入架构部,原电动力负责人王振锁接替崔强,负责整车研发。
也就是说,雷军亲自带队,把整车研发的一把手调到架构部——这可不是简单的人事调整,这是在为下一代产品做准备。
更关键的是,架构部的工作成果,将影响小米下一代产品的技术基础与走向——这不仅是小米应对未来竞争的关键变量,更将影响其长期市场占位。
(二)
说实话,当"架构部"这个名字出现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小米汽车这是要搞什么?"
简单说,就是"定规矩"——研究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应该长什么样,用什么技术,走什么路线。
你看,小米SU7累计销量突破25.8万辆,YU7上市三个月交付超4万辆,SU7 Ultra锁单量超过2.3万辆——销量数据很亮眼,但问题是,这些产品都是"第一代"。
第一代产品的技术架构,是在5-8年前定的,用的是当时的技术储备和行业认知。
但现在已经2025年了,智能电动汽车的技术迭代速度有多快?
自动驾驶从L2进化到L3,甚至L4;电池从400V进化到800V,续航从500公里提升到1000公里;芯片从7nm进化到3nm,算力从几百TOPS暴涨到几千TOPS。
如果小米汽车还用5-8年前的技术架构做未来几年的产品,那不是找死吗?
所以,雷军必须提前布局,成立架构部,为下一代产品"定规矩"。
(三)
更关键的是,小米汽车成立架构部并不是首例。
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企业,都在过去几年对矩阵式组织进行了内部调整与优化——说白了,第一代新能源车企,已经用血泪教训证明了一件事:
没有前瞻性的技术架构规划,就会被市场淘汰。
你看蔚来,早期押注换电模式,结果换电站布局跟不上,用户体验打折扣;小鹏早期押注自动驾驶,结果算力不够,智能座舱卡顿;理想早期押注增程式,结果纯电趋势来了,又得重新研发纯电平台。
这些都是"架构定错了"的代价。
小米汽车虽然起步晚,但优势是可以避免"前辈们"走过的弯路——成立架构部,就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雷军在2025年年度演讲中说过:"造车和重启造芯,几乎是同时做的决策,把小米前十年攒下的家底全押上了。"
既然押上了全部身家,那就不能犯低级错误——技术架构这种"定方向"的事,必须慎之又慎。
(四)
说到这里,我总觉得,小米汽车成立架构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图:探索电车终局。
什么叫"电车终局"?
就是智能电动汽车的最终形态——十年后、二十年后,智能电动汽车应该长什么样?
是完全自动驾驶的移动空间?是可以水陆两栖的全地形车辆?还是干脆就是一个"轮子上的超级计算机"?
这些问题,现在没有答案,但小米汽车必须提前思考。
36氪报道说,架构部的工作成果,将影响小米下一代产品的技术基础与走向——言下之意,架构部不是只管眼前的产品,而是要规划未来5-10年的技术路线。
雷军在年度演讲中提到,小米自研了三代电机,不仅帮助SU7达到零百加速2.78秒,还直接推动SU7 Ultra在纽北赛道突破保时捷Taycan的圈速——这些前瞻性的投入和成果,帮助小米建立了特别的行业形象。
电机只是一个例子,架构部要思考的,是电池、芯片、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底盘、悬挂……所有核心技术的未来走向。
这就是"探索电车终局"的真正含义。
(六)
说到这里,我看到,36氪的报道最后有一句话很关键:"这轮调整才刚刚开始,最终成效尚且未知,这不仅取决于小米的认知与投入,更在于其能否将前沿技术探索,快速转化为有效产品力。"
这句话说得很实在——成立架构部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能不能把"规矩"变成"产品"。
如果架构部定了一堆"高大上"的技术路线,但整车研发落地不了,那就是"纸上谈兵"。
如果架构部和整车研发"两张皮",各干各的,那就是"组织内耗"。
如果雷军的精力顾不过来,架构部变成"空架子",那就是"形式主义"。
所以,小米汽车成立架构部,能不能成功,还得看执行。
汽车行业有句老话:"一代拳王"——很多车企第一款产品火了,第二款产品就扑街了。
小米汽车能不能避免"一代拳王"的命运,就看架构部能不能定好"规矩",整车研发能不能执行好"规矩"。
最后,还是忍不住要感叹一下。
雷军啊雷军,你这次成立架构部,真是下了一步大棋。
一边销售第一代产品(SU7、YU7、SU7 Ultra),一边规划第二代产品的技术架构——这种"左手打仗,右手备战"的节奏,确实很雷军。
(作品声明:来源网络公开资料,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