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门把手时代终结,车企集体弃用,用户终于解脱

最近这几年,你要是去逛车展或者看路上的新车,肯定会发现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好多车的门把手都不见了,或者说,藏起来了。

车门上光溜溜的,你走近了,它“唰”地一下弹出来,科技感瞬间就拉满了。

这种设计,就是大家说的隐藏式门把手。

它曾经是新能源汽车,特别是那些新品牌车型的标志,好像没这个设计,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智能电动车。

隐藏式门把手时代终结,车企集体弃用,用户终于解脱-有驾

但是,最近风向好像变了,很多人开始吐槽这个东西,甚至有消息说,国家相关部门可能要出手管一管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个看着挺酷炫的小小门把手,怎么就从一个人人都追捧的“香饽饽”,变成了现在有点招人烦的“烫手山芋”呢?

咱们得先说说这股风是怎么刮起来的。

在以前,我们开的那些汽油车,门把手就是门把手,明明白白地装在车门上,你伸手一拉,“咔哒”一声,门就开了,简单直接。

谁也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直到特斯拉带着它的电动车出现了。

特斯拉的设计理念就是要简洁,要未来感,于是他们就把这个凸出来的门把手给“拍平”了,让它和车门融为一体。

隐藏式门把手时代终结,车企集体弃用,用户终于解脱-有驾

他们给出的官方解释听起来特别有道理:为了降低风阻。

这个词可能听着有点专业,说白了,就是为了让车在开起来的时候,遇到的空气阻力更小。

对于汽油车来说,风阻大一点小一点,可能就是百公里多烧零点几升油的事,大家不太在意。

但对电动车来说,这可就是天大的事了。

因为电动车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续航里程,电池里的每一度电都得掰成两半花。

所以,汽车设计师们就想尽了一切办法,从空气里“抠”电。

比如,把车身做得像子弹头一样圆滑,能多跑几十公里;给轮毂加上一个盖子,又能多跑十几公里。

在这种背景下,把门把手藏起来,减少一点点空气阻力,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选项。

隐藏式门把手时代终结,车企集体弃用,用户终于解脱-有驾

虽然有专业人士测算过,一套隐藏式门把手对续航里程的贡献,可能也就几公里,跟不开空调省下的电量差不多,但它带来的心理作用是巨大的。

这个心理作用,才是它能迅速火遍全国的真正原因。

你想想看,在那个新能源车刚刚兴起的年代,大家都在拼命想证明自己和传统的燃油车不一样。

隐藏式门把手,就成了一个最直观、最外在的符号。

它仿佛在告诉所有人:看,我很先进,我很智能,我代表着未来。

如果你一个造新能源车的,还用着老式的外拉门把手,就会给人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感觉,好像你拿着最新的智能手机,却还需要插卡针才能换卡一样,显得有点落伍。

所以,一时间,国内的新势力车企,甚至是很多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型,都纷纷跟进,把隐藏式门把手当成了“标配”。

隐藏式门把手时代终结,车企集体弃用,用户终于解脱-有驾

尽管那时候已经有人觉得不太方便,但它所代表的“科技感”光环太强大了,以至于很少有人去质疑它到底好不好用。

可是,当越来越多装了这种门把手的车开上马路,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了。

最先感受到痛苦的,是北方的朋友们,特别是东北地区。

冬天的东北,室外就是个天然大冰柜。

如果下了雪,车停在外面,车上残留的一点温度会把雪化成水,这些水顺着门把手的缝隙流进去,然后一夜之间,就被冻得结结实实。

第二天早上车主准备开车上班,走到车前傻眼了,整个门把手被一块透明的冰坨子给封印住了,任你怎么按,它就是弹不出来。

于是,各种开门奇招就上演了:拿开水浇的,用吹风机吹的,心急的直接用拳头砸冰的都有。

一个本该提供方便的设计,反而成了每天出门前的一大挑战。

隐藏式门把手时代终结,车企集体弃用,用户终于解脱-有驾

面对用户的抱怨,汽车厂家的解决办法也挺有意思。

他们没有从根本上思考怎么防止结冰,而是走了一条“力大砖飞”的路子:你不是被冰冻住了吗?

那我就把门把手弹出来的力量加大,用更大的劲儿把它顶开。

于是,供应商们就开始了一场技术竞赛,把弹出力从几十牛顿一路提升到两百牛顿,号称再厚的冰也能给你弹碎。

但这其实是治标不治本,用户的核心需求是“轻松可靠地打开车门”,而不是想看一场“门把手破冰秀”。

如果说冬天结冰还只是体验上的不方便,那接下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就真的触及到了安全底线。

在一些交通事故中,车辆发生碰撞后可能会全车断电。

隐藏式门把手时代终结,车企集体弃用,用户终于解脱-有驾

这时候,完全依赖电来控制的隐藏式门把手就失灵了,它无法自动弹出。

这就带来一个非常可怕的后果:车里的人可能因为受伤无法从内部打开车门,而车外的救援人员,比如消防员,也因为门把手缩在里面,找不到施力点,很难从外部快速破门救人。

在争分夺秒的救援现场,这种设计缺陷无疑是致命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厂家又打了“补丁”,在车门内部增加了一个机械的应急开关。

但这只能让车内意识清醒的人自救,对于车外的施救者来说,依然是束手无策。

真正让这股风潮开始逆转的,是小米汽车的入局。

在小米SU7正式发布前,创始人雷军就公开表达了对全隐藏式门把手的一些担忧,并最终给小米汽车选择了一种半隐藏式的设计,既保留了平整的外观,又留出了一个可以伸手抠开的机械结构。

雷军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的这番表态,就像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让很多普通消费者和汽车评论人积压已久的不满找到了一个宣泄口。

隐藏式门把手时代终结,车企集体弃用,用户终于解脱-有驾

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设计,发现它除了不安全、冬天会冻住之外,还有不少缺点:比如不熟悉你车的朋友,站在车门前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开门;门把手弹出的那个小缝隙,还特别容易藏灰藏泥,不好清理。

行业的反思也随之而来。

一些务实的车企开始“回归传统”。

比如吉利汽车,他们其实早就有了隐藏式门把手的技术专利,甚至还免费开放给其他同行使用,但在自己推出的银河系列新车上,却又用回了最普通的传统门把手。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一个隐藏式门把手的成本大概在几百到上千元,把这笔钱省下来,用在用户更能感知到的地方,比如座椅舒适度、车内隔音,同时还避免了那些潜在的麻烦和风险,对消费者来说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这场围绕着小小的门把手展开的争论,其实反映出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汽车设计,到底应该是为了酷炫的噱头服务,还是应该回归到最基本的使用场景?

这些年,汽车上类似的设计并不少见,最典型的就是大面积取消实体按键。

隐藏式门把手时代终结,车企集体弃用,用户终于解脱-有驾

为了追求所谓的极简内饰风格,设计师把空调、音量、除雾这些最常用的功能,全都集成到了中控大屏幕里,开车的时候想调个温度,还得低头在屏幕上划拉半天,不仅不方便,还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增加了安全隐患。

我们发明了更复杂的技术,去解决一个本来很简单的问题,这真的合理吗?

科技的进步,应该是让人的生活更简单、更安全,而不是用各种华而不实的设计来给人添堵。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创新。

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会经历一个从探索、试错到成熟的过程。

法规的制定也总是跟在市场发展后面的,如果一开始就条条框框限制太多,那很多创新可能就直接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市场自我选择和纠错的过程。

当一个设计被证明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不符合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和安全需求时,消费者会用脚投票,车企也会为了迎合市场而做出改变。

从这个角度看,隐藏式门把手从被热捧到被反思,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汽车市场和消费者都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性了。

大家不再盲目地为那些所谓的“科技感”买单,而是更看重一辆车作为日常交通工具,最本质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便利性。

这对于中国汽车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