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大佬密集拜访华为,或寻求入股引望,合作再升级

最近,咱们国家的汽车圈里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好几家响当当的汽车公司的老总,就是我们常说的董事长级别的大人物,都悄悄地、密集地跑去了深圳,去拜访谁呢?

去拜访华为。

这其中包括了一汽、北汽、奇瑞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

车企大佬密集拜访华为,或寻求入股引望,合作再升级-有驾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不就是正常的商业往来嘛,大家都是合作伙伴,串串门,喝喝茶,聊聊未来的合作,这很正常。

但如果事情真这么简单,就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了。

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排着队去华为,背后可能藏着一个共同的、甚至有些焦急的心思,那就是看看现在还有没有机会,能搭上华为智能汽车这艘正在加速起航的巨轮,而这张珍贵的船票,就是一家名叫“引望”的新公司的股权。

可能很多朋友对“引望”这个名字还不太熟悉。

咱们得从头说起。

大家现在都知道,未来的汽车,肯定不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简单组合了,它会越来越像一个带轮子的智能手机,能自动驾驶,能语音控制,能在车里看电影、开视频会议。

在这场汽车智能化的浪潮里,华为可以说是一个技术实力非常强劲的玩家。

它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叫做车BU,就是汽车业务单元,集中了公司最顶尖的工程师,研发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核心技术。

华为的技术确实厉害,谁用谁知道,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车企大佬密集拜访华为,或寻求入股引望,合作再升级-有驾

很多传统汽车厂心里都犯嘀咕,华为这么强势,技术这么领先,我跟你合作,把我的车子最核心的大脑都交给你了,那以后这车到底算是谁的?

消费者买车,是冲着我的品牌来的,还是冲着“华为inside”来的?

这也就是业界常说的“灵魂论”,很多车企害怕自己的品牌被掏空,沦为华为的代工厂。

为了解决这个信任问题,也为了把这块业务做得更大,华为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办法。

在2024年1月16日,华为正式把这个明星部门车BU给独立了出来,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就叫“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说白了,就是把最核心的智能汽车技术和人才都装进了这个新篮子里。

华为的意图很明确:我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供应商了,我愿意把这个公司变成一个开放的平台,邀请你们这些汽车行业的国家队主力,比如一汽、东风、长安这些大央企,都进来当股东。

大家有钱出钱、有资源出资源,共同把“引望”打造成一个属于全中国汽车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

这样一来,大家都是自家人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总不会再担心我华为一家独大,抢了你们的饭碗了吧?

车企大佬密集拜访华为,或寻求入股引望,合作再升级-有驾

这个想法可以说非常有远见,也充满了诚意。

然而,当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第一次摆在大家面前时,不同的企业,基于自身的判断和考量,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直接决定了它们在牌桌上的位置。

当时,华为给引望的估值就相当不菲,据说超过了一千亿人民币。

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的公司来说,这个价格在很多人看来是相当高的,需要巨大的魄力和对未来的精准判断才敢下注。

在当时,长安汽车表现得最为积极和果断。

最初的意向里,长安甚至想拿下不超过40%的股份,这显示了他们深度绑定的决心。

但是面对上千亿的整体估值,要拿出几百亿的现金,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经过权衡,长安最终采取了一个非常务实的策略,通过旗下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阿维塔进行投资,投入了大约115亿元,获得了引望大约10%的股权。

这个操作既表达了诚意,锁定了席位,又控制了财务风险,在当时看来是稳健的一步,但现在回头看,这一步棋走得实在是太关键了。

和长安一样果断的,还有赛力斯。

车企大佬密集拜访华为,或寻求入股引望,合作再升级-有驾

赛力斯是与华为合作推出问界品牌的车企,他们是第一个深度体验到华为技术和渠道赋能威力的伙伴。

问界M5、M7,特别是后来的M9,一款接一款地成为市场上的爆款车型,让赛力斯从一个相对边缘的品牌一跃成为新能源市场的主流玩家。

他们是亲身尝到了甜头,用真金白银的销量验证了这条路的正确性。

所以,当引望成立并开放股权时,赛力斯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跟进投资,同样确保了自己在这艘大船上的一个重要位置。

他们的投资,是基于过去成功合作的信任和对未来趋势的坚定信心。

但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一汽集团,在当时却选择了观望和沉默。

我们不难理解一汽当时的想法。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者和老大哥,一汽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品牌自信,他们可能认为,智能化的核心技术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或者觉得引望当时的估值过高,风险太大,不如把资金投入到自己的研发体系中去。

这种谨慎的决策,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完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稳健的经营策略。

车企大佬密集拜访华为,或寻求入股引望,合作再升级-有驾

只是,谁也没有料到,技术和市场的变化速度,会如此之快,快到让曾经的犹豫,在今天看来,可能变成了一种遗憾。

时间快进到今天,仅仅过去了几个月,整个局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初那个估值千亿、大家还可以挑挑拣拣的引望,如今已经成了汽车圈里人人仰望、却又觉得高不可攀的存在。

市场上有些乐观的媒体预测,引望的估值已经接近两万亿,是成立时的二十倍。

这个数字或许有些夸张,但即便我们保守一点,打个折扣,按照五倍来算,那也是五千亿的庞大体量。

想拿到10%的股份,就意味着要掏出五百亿的现金。

在当前汽车行业价格战打得异常激烈,各家企业都在拼命控制成本、确保利润的背景下,能一下子拿出五百亿现金来做股权投资的车企,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几乎没有。

为什么引望的价值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暴涨?

因为它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证明了自己。

车企大佬密集拜访华为,或寻求入股引望,合作再升级-有驾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与引望合作的汽车品牌将达到15个,市面上搭载其技术的在售车型将接近30款,累计的装车量将突破100万辆。

每一辆搭载鸿蒙智能座舱和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汽车,都在为引望贡献着收入和宝贵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又能反过来帮助技术进行更快速的迭代和优化。

更重要的是,引望手中握有的那近七千件技术专利,构成了一条又宽又深的技术护城河,这是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难以逾越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正向循环,用的人越多,技术就越好,技术越好,就有更多的人想用。

最终,它很有可能成为整个行业的事实标准,就像智能手机领域的安卓系统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再来看那些车企大佬们密集拜访华为的举动,就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复杂的心情了。

他们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强大的供应商,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未来可能无法绕开的行业生态主导者。

现在再去谈入股,难度已经呈几何级数增长,主动权已经完全掌握在了华为手中。

这生动地诠释了那句话:曾经你对我爱答不理,如今我让你高攀不起。

长安和赛力斯的案例告诉我们,在产业变革的关键节点上,有时候一个富有远见的选择,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多年的埋头努力。

他们用当初的魄力,为自己的未来锁定了一张宝贵的船票。

而那些曾经犹豫的同行们,如今只能重新审视局势,寻找新的合作方式,这其中的滋味,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抓住核心技术、构建产业生态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