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在车圈江湖里,每个星期都能冒出层出不穷的新鲜事儿,简直像吃瓜群众围观热播剧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不,就在刚过去那几天,车市连着放烟花,消息多到让人手速都快跟不上了,你敢信吗?
那咱们来扒拉扒拉,这一周的车市究竟都整了些啥让人嘬舌的新鲜事:
小鹏和大众居然又搞到一起了,这次不是炒股也不是啥资本换筹码,而是直接签了个标志性的技术合作协议,主打一个“输出”;
尚界的招商大军浩浩荡荡,咋一听都觉得跟抢购苹果新机似的,竟然有1500多家经销商报名了,不少豪华牌子也换队站到他们这边;
五菱、华为的cp又升级了,宝骏深可能要上Hi模式,迷雾中隐隐约约透着点不寻常;
广汽搞起华望的城市招募,四十城一起开卷,少商多店,那是要伺候谁都不冷落;
市场监管总局还盯上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召回标准,广告宣传玩花活要查得清清楚楚,别再忽悠说自动驾驶吹成“就差能遛狗”了。
最后财政部也来插一脚,贷款买车还能贴息,最高能补到3000块钱,说是利好,消费者犹豫半天的心理门槛顿时低了不少。
就这些事儿,一出接一出,你是不是也有点懵?
讲真,每个新闻乍看挺热闹,背后其实都是一堆大招棋局在暗中发力——但咱也好奇,车圈为什么热闹得能开夜市?可这些“大动作”到底好在哪?有没有什么我们没看出来的门门道道啊?
大伙听我分析一下,别眨眼,水太深,瓜要仔细品:
开头最炸的,肯定是小鹏跟大众再度携手,签了那个什么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协议,你要是以为这只是两家公司互相打个招呼,那就太小瞧他们了。
细品就发现,双方不是第一次玩合作,早在去年大众砸了大几亿美刀入股小鹏的时候,市面就炸开锅了,谁都说这是一种“市场换技术”的老套路,结果这回似乎剧本逆转,小鹏开始“输出”,咱中国品牌要把技术卖给洋人,妥妥的“技术换市场”啊。
听着热血,还真有点像最近流行的“国产崛起”话术。
大众在中国市场混得风生水起,可始终要靠地头蛇的点子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小鹏手里掌着电气架构,如果以后大众在中国造车,不光纯电的能上这套,燃油和插电混动也一锅端,原本对咱来说是“羊毛在别人身上”,现在有点反向薅羊毛的意思。
有意思吧?
谁能想到,大众当年以技术、管理征服中国市场,现在要向中国公司要技术,真是风水轮流转,科技行业没有永恒的boss,今天爬楼梯,明天搬梯子。
另一边,尚界也没闲着,这才新冒头的品牌,竟然有一千五百家经销商伸出橄榄枝,连保时捷、沃尔沃、路特斯这些原本高冷的豪华品牌4S店都跟风上车了。
怎么做到的?
说白了,豪华品牌原先看的是“高毛利”,可这年头,主流市场卷疯了,4S店一边做活动一边赔本赚吆喝,那还不如抱紧新势力的大腿。
尚界借着鸿蒙智行的名头,形成专属的双网服务,不少人估计是冲着“建店提速,储备销能,上市即上量”这几个字来的,传递出的信号很明显,经销商想靠技术和品牌升级抢跑。
也不能全怪他们,世界变了,车市似乎天天都在上演“供大于求”的帽子戏法,谁先蹚出来新路,就有希望活下去。
你看尚界这么快搅动一池春水,不知算不算新一轮“渠道革命”,但起码说明一点——经销商不愿再“等死”,而是要找“活路”了。
同时,关于五菱跟华为的新动作,背后门道也是藏了不少,再看一下,宝骏品牌也许会选择“Hi模式”,啥意思呢?
华为智选车,大家都在蹭流量,拼命提高“含华量”,整车厂跟华为深度绑定,大多选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联名模式,可五菱这波风骚操作,意图没那么简单,还是不完全跟。
一则,Hi模式的成本和联名模式不一样,宝骏想靠比较便宜的方案一脚踏进智能网联市场,但又不想被华为品牌全吞掉自己的特色,也许是想打一场“低价突围”战。
你要说这是战略保守还是走独立路线,也难讲,但在豪强云集的车市,有时候不跟大流,也是一种不能忽视的智慧。
当然了,上汽通用五菱方面还说,官方发布都不一定板上钉钉,悬念还是有的。
但有人就是喜欢猜测,毕竟车圈花样太多。
就说广汽华望这个招募,也挺值得玩味。
一口气圈定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成都、重庆、武汉等四十座城市,布局“1+N”,少商多店,典型的“广撒网,不漏一鱼”打法。
你要说广汽是真的着急了吗?
很可能啊,毕竟今年大家都在抢销量,不管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在被“销量焦虑症”传染,合作方选华为,也是想靠外脑突破瓶颈。
只是少商多店也可能导致管理压力上升,能不能拿捏好,只能走着瞧。
总之,这波操作,既赌城市影响力,又要拼渠道覆盖率,给同行留的空间真不多。
往下看,车市政策风头一点都不弱,市场监管总局直接勒令企业写广告、宣传,不能再吹得天花乱坠,曾经什么“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即插即用”,都被打了预防针,不许误导,谁敢乱说,轻则查重宣传,重则直接查技术。
这其中尤其提到,车厂给产品取名字、做宣传,得老老实实列清楚啥能干、啥不能干,别糊弄驾驶员以为能“躺着过隧道”。
其实,这也是对智能网联车安全的把关,谁都知道车子出了什么事,比撞手机还可怕。
监管升级,说穿了,怕的就是过度营销,万一真出问题,不只是召回那么简单,连底层技术审核都要查。
所以说,这波政策就是在强有力地敲打行业,让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广告误导用户,未来买车也许更踏实点,大家都在关注实用性,而不是噱头。
再瞟一眼财政部的新政,绝对是直接给消费者钱包“充血”,买车能贷款,贷款还能贴息,最高补到三千块,这就等于变相再给买车族打个折,又不是只补新车,车辆保险和维修也通吃。
据说2025年9月开始,只要单笔消费超过五万,贴息比例能达到一个点,实际能便宜三分之一融资成本,换句话说,谁都能省点钱。
这招一出,之前的购置税减免、以旧换新,全都比不过现在的“贴息直补”,车厂自然盯紧这波政策红利,有娃的父母、刚毕业的年轻人、老年群体,谁不想省点?
至于是不是人人都能享受,还得看后续执行,但起码利好消息够多了。
老百姓买车不用再比价到头秃,背后都有大哥财政部帮着省钱,这待遇是以前没有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连串的政策、合作、招商到底能否给车市带来真正的改变,谁都说不准。
你说技术输入变成输出,就能证明咱中国造车水平世界领先?
未必吧,虽然牌面上我们“出海”了,但终归是资本和技术双向流动,谁能赢,还得真枪实弹比拼。
你看经销商潮水般涌入尚界,是不是每一家都赚得到钱,能不能真正落地,才是硬道理。
五菱和华为多模式并路,是尝试创新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广汽多点布局,营销有了新打法,最后运营压力也不小。
市场监管总局的铁腕查宣传,能不能一举端掉虚假广告?
还要看执法节奏,大家眼里都盯着。
财政部贴息新政出来,买车人的确开心,但如果车价本身还在高位、金融服务不够便利,三千块可不一定能让所有人欢天喜地。
看着貌似车市春风吹又生,谁都在抢跑,实际内部暗涛汹涌,赢家未定,稳中有变。
但话说回来,风口如此密集,一方面反映中国汽车产业链深度洗牌,大家不再迷信单一出口,而是多元开花,每家都有自己的“自留地”。
另一方面,也透露行业对科技、渠道、金融三管齐下的焦虑,今天是技术快跑,明天就可能是服务升级,后天又是融资补贴,结果谁先趟过河,还真只好等下一个新闻点揭晓了。
而且,车市生态变来变去,用户的需求已不是原来那种“买得起就行”,更在意的是品牌综合实力、技术含金量以及售后体验。
谁的套路能打动人心,才有可能笑到最后。
不过,这么多大动作并发,说明市场越来越透明,车企不得不考虑真实用户反馈,政策设计也越来越接地气。
哪怕以后变化更剧烈,都有章有法可循。
咱普通人别太焦虑,慢慢看,慢慢选,千帆过尽总能捞到靠谱的。
讲到这里,也想问问你——你今年有打算换车吗?
大家觉得最近这些政策和行情对你真的有影响吗,还是只是看热闹?
有什么车型或者品牌让你心动,或者有啥关于买车的烦恼,不妨在评论区唠一唠。
说不定下一个买车贴士,就在你的一句话里!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