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能不能当艺术品?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离谱——说实话,我以前真没往这儿想过,但看到Gordon Murray这台4.3升的V12,估计不少人心里的天平都要晃一晃,你说不是么?毕竟,在这个遍地插电、满街嘶嘶作响电动车的时代,还敢大张旗鼓整台纯吸气V12出来,属实有点“不合时宜”了,但也正是这样,才叫让人上头。
本来吧,大家对“性能”这事儿的理解,多少都被电动车“扳手腕”卷得没脾气,动辄上千牛顿米扭矩,零百加速两秒多,这种对比,传统汽油机看起来真有点像上个世纪的小老哥,结果呢?Gordon Murray硬是祭出了这玩意儿:4.3升排量、V12自然吸气、最高转速12100转/分钟,还能爆出来690多匹马。哥们,这数据你随便和市面上一大半超跑比比,就像友谊赛被大魔王乱入,直接不按常理出牌的那种狂野。
不过,这事儿真要仔细琢磨,背后还挺复杂,不仅仅是个简单的“高性能机器”可以盖棺定论。你说,V12,本来就是稀有物种。传统超跑厂商还没死绝,V12法拉利、兰博都在,但谁家敢玩12100红线?谁又给发动机包18K金箔,还不是隔热用,是“装赏心悦目”兼顾功能性?其实话说回来,这一切更像Gordon Murray个人的“自我追求”,一种匠心成瘾的执念,也算是一种不服老的叛逆。
说回这发动机本身,GMA的工程师们也是没少鼓捣花头。核心轻量化,那是写在骨子里的基因。你说,在现在大家都拼动力电池、电控技术的背景下,有人能安安心心地钻研“内燃机最后的浪漫”,轻得能飞起来,就是要把“多余的一克”榨出来,目标一个字:省。就像我们小时候玩弹珠,谁能装进更多弹珠不爆瓶,谁就是赢家,这种骨子里追求极限的劲儿,Gordon Murray倒是玩的溜。
而且这机器还不是一颗螺丝一个钉照搬T.50来的,说白了,是基于3.9升V12“榨汁”进阶,改装得体。你看那定制铬镍铁合金排气+外覆18K金箔,这场面感,出了圈。金箔不单单看着高大上,其实对隔热、耐高温真的有帮助,毕竟赛车里玩稀有金属的还真不少,大伙比拼的都是“工艺边界”。
想想就来劲,光看12100转红线你已经会心一笑;可这还没完,人家这声浪,可不是单薄的尖叫。GMA这次别出心裁地重新拉长并降低排气路径,想营造啥?巴里怀特那种磁性的低音嗓子,谁懂啊,这已经远超普通的机械轰鸣,玩出了HiFi的味道。
其实,要讨论为什么Gordon Murray还要执拗地折腾自吸V12发动机,这个问题很值得掰扯。现在谁都懂,电动车大势所趋,政策、技术都朝那头倾斜,做一台油车,尤其是纯内燃机超跑,还得跨越环保、能耗政策的重重围剿,搞不好,随时就翻车出局。他为啥还要咬牙顶下去?有种说法是——有人觉得这叫“逆潮流而上”;也有另一种见解是,“最后的浪漫主义者正在为内燃机写下最终的交响乐章”。倒也未必真像有些人说的,要反抗新时代。纯纯情感释放,内行人的浪漫和坚持罢了。
再说S1 LM这台车子本身。它不再用T.50最“标志性”的那套车尾风扇系统,完全依靠传统空气动力设计。好家伙,这意味着整个车就一个核心亮点:发动机成了孤独又突出的一道风景线,你随便逛逛车馆,这种操作,简直像吧珍贵艺术品放展柜中央,请你细品。
咱说到这,其实就不得不提Gordon Murray这个人了,这位老爷子,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七字头的年纪,汽车圈里头顶神话光芒。你要懂,他一手带出来的McLaren F1 GTR,在1995勒芒直接坐地收获一堆奖杯,四个席位被它包圆,江湖地位就此封神。后来他自己单干拉起来GMA——一上来推出的T.50和T.33都玩“百台限量”,刚发售就没货,全球买家抢着下订,这阵仗能把别家制造商看得一脸懵。
你以为这样就够了?人家GMA觉得还不够玩刺激。这不,开了个GMSV分部,直接玩定制化超级超跑,专门服务那种“能买三套伦敦别墅也得把梦想载回家”的顶级藏家。S1 LM,正是开山之作。你要是还觉得这仅仅是辆车,估计要让一大堆藏家心口疼。对于这些发烧友来说,这机器绝不亚于毕加索那幅画;情怀+稀缺+性能,简直是三合一毒药。
我曾经看过几条油管评论区有人感叹,像S1 LM这种发动机出世,就像听到最后一部留声机低吟往昔,有人忍不住说,“等电动车一统天下时候,得靠这些发烧V12空窗期回忆美好”。回过头来想,这种情绪也挺复杂。一边你接受新能源是大势,一边心又难免怀念昔日燃油岁月的激情和冲动。情怀这东西,明明理智总在提醒你车辆该电动了,可每次有台V12轰鸣,总难免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不过话讲回来,V12发动机、金箔包裹、专属排气音浪,这些外在的仪式感,有多少是真的科技创新,有多少只是大佬们集体致敬过去的仪式,总归还是要分个轻重吧?坦白说,这台S1 LM其实已经不太像是“给你我他普通车友”准备的工具车,更像圈子里标榜品位和身份的社交通行证。你花重金买的不止是一台会烧油的机器,更多是一份将被时代遗忘却又热烈留存的小众自豪。现代人折腾收藏品,不就图个对抗时间、追忆过往吗?
一些人质疑“情怀”值多少钱,你掏出一大堆技术参数、金属材料、工艺细节,他们可能皱着眉,“啊,这只是造出来显得高级?”但真懂的人会说,这不是卖马力数据,更不是炫技,而是执拗地给内燃机时代留最后一抹色彩和声音,为车迷留存意义。这种倔强和坚持,和钟表匠人攒机械表、胶片摄影师养相机、黑胶唱片被反复翻盘细致聆听,是一回事。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捋,S1 LM的面世,其实算是用一台车讲述了关于人、技术、情怀和时代的复杂故事。你看看论坛、看油管、逛车展,明面上大家聊的都是“马力”“加速”“极速记录”,可背后深水区浮现的,却是对于极致机械精神和人文追求的致敬。像Gordon Murray这样的老工匠,他的“倔强”也许就像大师砚台一样,无论市场怎么变,始终为自己划一块净土。
至于S1 LM未来会不会成车坛里的大热门?有钱人玩收藏肯定抢破头;技术宅迷也会津津乐道,但终究普通群众还是看看热闹。“这台车开着出门?”也许就和挂着名画上山露营差不多,更多是一份精神享受——当代移动的艺术装置而已。
辣么问题来了:在你心里,V12这种终极“油味”机器,还能点亮你内心的激情么?或者说,你会在新能源横扫一切的时代,为这类像S1 LM这样的小众“机械玩具”买单吗?留言区聊聊呗,把“燃油情怀”和“数码智能”对比自有你的小故事——说不定哪天走在街头,真遇上一辆“金箔豪车”开过,回头率100%那种,别怪我没提醒你,记得拍照发朋友圈炫一波!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