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续航大战,车企价格血拼,谁将被淘汰?

最近汽车市场上的新名词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想买新能源车的朋友,估计头都大了。

一进车行,销售人员嘴里蹦出来的纯电、插混、增程,听着都像是高科技,但具体怎么选,很多人心里都没个谱。

特别是这个增程车,这两年可以说是风头正盛,号称解决了纯电车的续航焦虑,又能享受电车的驾驶感,听起来简直是完美无缺。

增程车续航大战,车企价格血拼,谁将被淘汰?-有驾

但与此同时,质疑它的声音也从来没断过。

那么,这个红极一时的增程车,到底是未来出行的终极答案,还是仅仅一个昙花一现的过渡方案?

当我们拨开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仔细算一算经济账,再看看周围环境的变化,或许会发现,有些事情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一个最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就是增程车的定价策略。

按照常理来想,增程车既有电池、电机,又有一整套发动机和油路系统,结构比纯电车复杂得多,成本自然也应该更高。

可现实情况却很奇妙。

在市场上,一些搭载了四五十度电的增程车,价格确实会比同级别的纯电车贵上一两万块钱。

但当电池容量增加到六十度甚至更大时,增程车的价格反而能和同等续航水平的纯电车做到基本持平。

比如一款售价接近三十万的增程SUV,装了一块超过六十度的“大电池”,纯电续航号称能跑三百多公里,它的价格,和一款综合续航达到五百多公里的纯电SUV几乎没什么差别。

这就让人纳闷了,难道那个发动机是白送的吗?

增程车续航大战,车企价格血拼,谁将被淘汰?-有驾

其实,这背后的秘密在于电池成本的急剧下降。

这几年,在咱们国家强大的产业链优势下,动力电池的价格可以说是“大跳水”。

大概在五年前,一度电的电池包成本还需要六百块钱左右,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被压缩到了三百块上下。

电池变得便宜了,车企的算盘也就打得更精了。

对于那些主打“大电池”的增程车来说,它们可以用电池成本下降所节省出来的空间,去覆盖掉那套增程系统(发动机和发电机)的成本。

这样一来,它就能在最终售价上,和纯电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给消费者造成一种“花同样的钱,多买一个发动机”的错觉,听起来性价比十足。

这其实是车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为了抢占用户心智而采取的一种非常巧妙的定价障眼法。

解决了价格的疑惑,我们再来看看增程车最大的卖点——所谓的“续航无忧”。

对于很多第一次考虑新能源车,尤其是家里没有固定充电桩,或者对长途出行有刚性需求的用户来说,增程车的确像一颗定心丸。

市区通勤用电,成本低,又安静;节假日跑长途,没电了就去加油站加油,完全不用担心在高速服务区排队等充电桩。

这个逻辑听上去无懈可击,也确实是增程车能够在市场上迅速打开局面的核心原因。

增程车续航大战,车企价格血拼,谁将被淘汰?-有驾

然而,我们也要冷静地想一想,这种“双重保险”对于大多数人的日常用车场景来说,是不是真的那么必要?

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普通上班族,每天的通勤距离通常在五十公里以内,即使偶尔出个远门,一年下来需要连续驾驶超过五百公里的情况也是屈指可数。

在这种情况下,一台续航扎实的纯电车,配上日益完善的充电网络,已经足以应对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用车需求。

而增程车那个备用的发动机,在大部分时间里,其实只是一个增加了车重和复杂性的“沉默的乘客”。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增程车在高速行驶时的燃油经济性并不理想。

它的工作原理是发动机并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像个发电机一样,先发电,再由电动机驱动车辆。

这个能量转换过程本身就有损耗。

在市区走走停停的路况下,发动机可以在最高效的转速区间工作,所以显得比较省油。

可一旦上了高速,为了满足持续的高功率输出,发动机需要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其油耗表现甚至可能还不如一些同级别的传统燃油车。

很多人试驾后的感受都是,市区里开着像电车,一旦上了高速,发动机的噪音和油耗就立刻“原形毕露”,那种感觉和宣传中的“节能”形象相去甚远。

增程车续航大战,车企价格血拼,谁将被淘汰?-有驾

如果说成本和使用体验是内在因素,那么外部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变化,则正在从根本上动摇增程车的立足之本。

过去,增程车能和纯电车一样悬挂绿色牌照,享受购置税减免等优惠政策,是它的一大核心竞争力。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熟,政策的风向也开始变得更加精准和清晰。

目前已经有明确的信号指出,未来增官税的优惠政策可能会调整,增程车或将被视作插电式混合动力的一种,不再享受全额免税。

对于一辆三十万级别的车来说,这可能意味着要多付出一两万元的购车成本,这无疑会大大削弱它的价格优势。

与此同时,我国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以惊人的“中国速度”向前推进。

几年前,人们还在担心开电车出不了城,找不到充电桩。

而现在,不仅是高速服务区,就连很多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的公共充电桩覆盖率都在飞速提升,很多新建的加油站旁边都配建了快速充电站。

更重要的是,以800V高压平台为代表的快充技术正在普及,充电速度越来越快,很多新车型已经可以实现“充电十五分钟,续航增加三四百公里”的能力,这让充电体验正在无限接近于加油的便利性。

当“充电难、充电慢”这个最大的痛点被逐步解决后,增程车存在的必要性自然也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增程车的市场定位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增程车续航大战,车企价格血拼,谁将被淘汰?-有驾

它试图在燃油车和纯电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结果却可能是在两个阵营里都不够纯粹。

对于追求新潮科技和极致驾驶体验的年轻消费者来说,纯电车那种迅猛的动力响应和高度智能化的座舱是更有吸引力的。

而对于那些仍然对加油有执念的消费者,增程车复杂的结构和额外的保养项目(比如需要定期更换机油机滤),又让它不如传统油车来得省心。

车企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在增程路线上搞起了“军备竞赛”,推出了所谓的“超级增程”,把电池越堆越大,配置越堆越高,试图通过提升纯电续航里程来淡化发动机的存在感。

但这样一来,产品就变得更加不伦不类,价格也直接冲进了高端纯电车的核心竞争区。

消费者会发现,花同样的钱,完全可以买到技术路线更纯粹、品牌力更强的纯电产品。

说到底,当一个产品需要不断通过叠加功能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时,往往说明它的核心定位已经开始模糊了。

总而言之,汽车技术的发展总是一个不断迭代、优胜劣汰的过程。

增程车作为燃油时代向纯电时代过渡阶段的一个创新产物,它精准地抓住了特定时期消费者的特定痛点,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但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充电设施的完善和相关政策的引导,纯电动车的短板正在被快速补齐。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在今天这个时间点选择一辆车,更应该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而不是被各种营销概念所迷惑。

如果你的日常通勤距离不长,并且具备安装家用充电桩的条件,那么一辆经济实惠的纯电车无疑是更理智、更具未来性的选择。

增程车或许不会立刻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所面临的生存空间正在被不断挤压,这一点,恐怕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趋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