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愿意为一辆车掏空钱包?
这问题听起来有点扎心,但如果你看看身边——那个刚拿到驾照的表弟迟迟不买车,朋友圈里30岁出头的朋友讨论的是“共享单车+地铁通勤”,甚至连一向热衷皮卡文化的美国郊区青年,也开始在TikTok上调侃“买车是上个世纪的中年人干的事”——你就会发现,这不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一场静悄悄蔓延全球的出行革命。
我们曾以为,拥有一辆车是成年的成人礼,是自由的象征。可如今,车钥匙更像是压在钱包上的石头。在中国,90后、00后对购车的热情持续走低。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18-25岁年轻人购车占比不足15%,比十年前下降近一半。而在美国,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25岁以下美国人拥有驾照的比例首次跌破70%,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点。更夸张的是,2023年美国新车买家中,35岁以下人群仅占28%,而十年前这个数字是40%。
这不是巧合,而是一场“集体退潮”。
为什么?我们总习惯归因于“年轻人没钱”。可真是这样吗?的确,经济压力是现实——一辆普通家用车动辄十几万,加上保险、油费、停车、保养,一年轻松过万。但这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原因是:车,正在失去它曾经承载的意义。
过去,车是“移动的客厅”,是身份的延伸。但现在,年轻人的“客厅”早已搬到了手机里。通勤路上刷短视频、等红灯时回消息、堵车时打游戏——驾驶行为本身,反而成了打断“数字生活”的干扰项。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最让人焦虑的不是没车,而是通勤路上信号不好?
更重要的是,城市空间的重构正在重塑出行逻辑。在北京、上海、纽约、旧金山,地铁网络越来越密,共享单车“最后一公里”无缝衔接,网约车随叫随到。我一个住曼哈顿的朋友说:“我打车十年,总花费还没一辆特斯拉Model 3贵。” 当“拥有”一辆车的成本,远高于“使用”它的便利时,理性选择是什么?不言而喻。
甚至,车本身也在“背叛”年轻人。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下,汽车越来越像“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维修复杂、贬值飞快、技术迭代令人窒息。你刚买的新车,半年后可能就因软件升级被定义为“老款”。这种焦虑,比当年“手机买完就降价”更甚——毕竟,车是几十万的资产。
有人会反驳:那SUV、跑车、越野呢?不是还有“车圈文化”吗?没错,小众热爱依然存在。就像有人痴迷相机,但大多数人用手机拍照。汽车正在从“大众消费品”变成“兴趣爱好品”。就像收藏吉他、骑行装备一样,它成了少数人的生活方式,而非普遍的人生必选项。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价值观的迁移:从“拥有”到“使用”,从“资产”到“服务”,从“面子”到“效率”。Z世代更愿意为体验付费,而不是为负债买单。他们不排斥车,只是不再迷信“必须拥有”。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轻人不再买车,谁来支撑庞大的汽车产业?政府补贴、农村市场、家庭第二辆车……这些还能撑多久?未来的城市交通,会不会彻底变成“自动驾驶车队+共享平台”的天下?如果连驾驶乐趣都由AI接管,那“开车”这件事本身,会不会成为博物馆里的怀旧展品?
我们正站在一个转折点上。车,曾经象征自由,如今却可能成了最不自由的选择。而真正的自由,或许是再也不用为“谁开车”这个问题烦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