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个事儿聊得挺火,不少人听了都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
事情是这样的,知名车评人陈震花了将近一百万,买了一台华为和江淮合作的新车,结果这事被一些网友知道了,马上就有人跳出来开喷,火力点非常集中:“花一百万买个1.5T发动机的车?这不是人傻钱多是什么?”甚至还有人拿这事去直接质问陈震,说你这1.5T的小发动机,怎么好意思跟人家劳斯莱斯那种大排量豪车放一块儿比?
这话一出,立马就炸了锅。
很多人第一反应也是觉得奇怪,是啊,在咱们普通人的印象里,一百万的车,那发动机怎么也得是个六缸、八缸,排量没个3.0T以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这1.5T,不就是十几万家用车的主流配置吗?
这俩数组合在一起,听着确实充满了违和感,也难怪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那么,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陈震真的被“割了韭菜”,还是喷他的那些人,根本就没搞明白现在汽车技术已经发展到哪一步了?
咱们得先理解一下,为什么大家会对“百万豪车”和“1.5T发动机”这个组合反应这么大。
这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是我们过去几十年在燃油车时代积累下来的“老经验”。
在那个时代,一辆车的核心就是发动机,发动机的排量大小,几乎就直接决定了这台车的动力水平、行驶质感乃至社会地位。
咱们想想,以前开个1.6升的桑塔纳和开个3.0升的奥迪A6,那感觉能一样吗?
排量大,意味着气缸多、动力储备足、加速从容、开起来也更平顺。
所以,“大排量等于高级”这个观念,就像烙印一样刻在了很多人心里。
当他们用这把老尺子,去衡量一台新能源时代的全新产品时,自然就会得出“小马拉大车”、“厂家不厚道”的结论。
这种想法,放在五年前、十年前,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放在今天,就有点像拿着大哥大的说明书去研究智能手机,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陈震买的这台车,它虽然肚子里确实有一台1.eT的汽油发动机,但它压根就不是一台传统意义上的燃油车。
它的真实身份,是一台“增程式电动车”。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咱们用一个最简单的比方来解释就明白了。
你可以把这台车想象成一个自带“超级充电宝”的电动车。
真正负责让车子跑起来、让轮子转动的,是车上的电动机,而且是动力非常强劲的前后双电机。
你开车时踩下踏板,所有的动力响应、加速快感,都来自于电动机。
电动机的特点就是反应快、力气大、工作起来还特别安静平顺,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开过电动车后,就回不去开燃油车了,因为那种丝滑的驾驶体验实在是太舒服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电动机在干活,那台1.5T的发动机是用来干嘛的呢?
答案很简单:发电。
它就像那个“超级充电宝”的核心部件,它的唯一工作,就是在电池的电量快要用完的时候,自己启动起来,然后安安静静地在自己的岗位上烧油发电,再把发出来的电供给电动机使用,或者给电池充电。
在这个过程中,这台发动机从来不直接参与驱动车辆这么累的体力活。
它就像一个后勤保障人员,永远在幕后默默付出。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来看“1.5T”这个排量,你还会觉得它小吗?
对于一个只负责发电的“后勤部长”来说,这个排量可以说是绰绰有余,甚至可以说是黄金排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发动机有一个“最高效工作区间”,在这个区间里运转,它最省油,转换效率也最高。
增程式汽车的聪明之处,就是让这台发动机可以一直保持在这个最舒服、最经济的状态下工作,不像燃油车那样,需要根据路况不停地拉高转速、降低转速,在很多低效率的区间里浪费燃油。
所以,给增程器配一个太大排量的发动机,比如硬塞一个3.0T的进去,那才叫真正的浪费。
这就好比你只是想给手机充个电,结果非要搬一台大型柴油发电机过来,不仅笨重,而且效率极低,完全是多此一举。
实际上,问界M9上这台1.5T增程器的发电效率已经非常高了,它和强大的双电机系统配合,能爆发出将近500匹的马力,百公里加速只要4秒出头,这个性能数据,已经把马路上99%的传统燃油豪车都甩在身后了。
技术层面的道理说清楚了,那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浮出水面了:那些揪着1.5T不放,拼命带节奏、嘲讽车主的人,他们是真的不懂吗?
在现在这个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想弄明白增程式的工作原理,可能也就是打开手机搜一下的事,前后花不了三分钟。
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宁愿抱着陈旧的观念去攻击一个新事物呢?
这里面,恐怕就不仅仅是“蠢”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坏”了。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当前汽车市场竞争的一种乱象。
当一些国产品牌通过技术创新,在产品力上开始真正威胁到传统豪华品牌的时候,正面的竞争打不过,就有人开始想在舆论场上动歪脑筋。
他们抓住一些普通消费者可能不太了解的技术细节,进行故意的曲解和放大,掐头去尾,制造信息差,目的就是为了给这些新产品打上一个“不靠谱”、“智商税”的标签,从而误导那些还在观望的潜在客户。
你跟他讲电驱的平顺和动力,他跟你扯发动机的排量;你跟他讲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的体验,他跟你扯品牌的历史底蕴。
这种“你说东、我说西”的套路,虽然逻辑不通,但煽动情绪的效果却特别好。
陈震本人对这次风波的回应,就显得非常理性和聪明。
他没有被激怒,也没有和那些人陷入无休止的对骂,而是心平气和地录了个视频,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增程式汽车的工作原理解释了一遍。
这其实是一种最好的应对方式,它不仅让那些恶意抹黑的言论不攻自破,更重要的是,它利用这个机会,给广大的网友们做了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科普,把一件坏事变成了一件好事。
这件事也给我们普通人提了一个醒。
在面对一个我们不了解的新技术、新产品时,不妨先放下固有的成见,多一份好奇心去了解它到底是什么。
如今的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革,很多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真理”,可能都在被颠覆。
与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言论牵着鼻子走,不如自己主动去学习和思考,建立起自己的判断力。
毕竟,一款车好不好,最终不是靠谁的嗓门大、谁的“黑稿”多来决定的,而是要靠千千万万真实用户的口碑,以及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技术实力来证明。
那些喧嚣一时的噪音,终究会被时代前进的车轮声所淹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