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日前,德国媒体《金融时报》指出,过去两个月时间,德国工业产出跌至2005年的水平,整个汽车行业陷入了困境。
除此之外,德国的各大车企更是在不断传出裁员的消息。
不管是奔驰、宝马还是大众集团,就连汽车零部件的企业,都在大幅度裁员。
以至于在9月份的慕尼黑车展上,Stellantis欧洲区负责人让-菲利普直言:基于当下的欧盟情况,想要在2030年之前实现100%电动化已不再可能。
因为在很早之前,欧盟就规定要在2035年,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要减少到零。
但菲利普・安帕拉托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
为什么?因为大众的电动化转型“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作为大众旗下的新能源车型,ID系列的反响并没有到达预期,甚至还不如传统燃油车型的销量好。尽管大众为电动化转型投入了上百亿,甚至开发了平台MEB,而大众前CEO迪斯更是宣称要从特斯拉手上夺回市场份额。
但如今才过去1年多,迪斯已经离开大众,而大众的ID系列销量更是惨不忍睹。
当然,大众只是欧洲车企“衰落”的冰山一角。
因为今年上半年,大众、宝马、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都呈现出急速下滑的窘境。
以至于奔驰高管直言:很多欧洲车企都认为中国的电动车只是“昙花一现”,甚至还有些人在为接下来的圣诞节做准备,殊不知中国的电动车企业正在“快马奔腾”飞向世界各地,从传统燃油车市场上夺回份额。
事实上,奔驰高管的感慨并非空穴来风。
因为不只是奔驰,就连宝马、保时捷、奥迪等一系列传统燃油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都大不如前。
根据彭博社报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市场贡献了德国豪华车的三分之一的销量。
但直到2025年第三季度,德国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暴跌。
而奔驰在中国市场的状况就更为惨烈。
一直以来主打“豪华定位”的奔驰,面对洪水般奔来的中国电动车,奔驰还在坚持通过这种“单车高利润”的打法去对抗中国车企,显然是无力回天。
2025年上半年,奔驰的净利润就直接腰斩,同比降低55.8%,仅有26.8亿欧元。
奔驰单价高,那销量就上不去,导致固定成本无法分摊到更多的销量上,一旦豪华市场遇冷,那奔驰的利润就会暴跌。
这也难怪奔驰会出现了大幅度裁员,奔驰高层如此感慨万千。
其实,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欧洲那些车企没有意识到:全球化最终的结果,就是赢者通吃。
很多时候,欧洲那些国家认为跟在美国背后,就能吃香喝辣。
毕竟在过去很长时间,欧洲国家都“躺着吃肉”。
但随着特朗普的出现,欧洲国家开始意识到,美国这位“盟友”不可靠。
让欧洲国家更没想到的是,才过去短短20多年,就有一个国家,能够吞噬所有产业,能够把产业成本做到了最低,甚至做到了“垄断产能”。
换句话说,现在的欧洲人想都不敢想,当年那个被自己嘲讽“造不出整车”的中国,如今会在汽车行业实现了“弯道超车”。
所以,看到中国在新能源赛道上的成功,他们既放不下燃油机优势的“发动机包袱”,又拿不起新能源的“未来”。
因为目前的欧洲车企虽然在战略路线上有所改变,但从目前的欧洲国家政策来看,只不过是喊口号罢了。
欧洲以“绿党”为代表的左翼政权基本上无缘执政,再加上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频频受阻,再加上如今的欧洲缺乏劳动力,缺乏创新氛围,缺乏产业链。
夹在多重压力之下的欧洲车企,已经来到了十字路口。
想要往左继续深耕燃油车,却发现被电动车打的苦不堪言。想要往右发展新能源,却发现压根就玩不过中国车企。
无奈之下的欧洲,只能选择“摆烂”,在新能源与燃油车之间,选择了“油电共存”,至于未来路在何方,全凭天意。
因为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他们压根就没有所谓的“奋斗”思想,他们有的只是孰强孰弱,有的只是赢者通吃,有的只是大鱼吃小鱼……
说白了,他们仍固执地认为,只要他们握紧手上的“燃油机优势”不放,那不管新能源发展到什么地步,他们都不会有“饿死”的一天。
然而,现实并没有陪他们演戏。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崛起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燃油车企手上“夺取份额”。
还是那句话,大趋势才刚开始加速,欧洲燃油车企还远没有到跌透的局面。
在未来3~5年,欧洲的传统燃油车企过得只会比今天更加“举步维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