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说国内的交通工具是不是在“掉档次”。
飞机餐变成了馒头加咸菜,空姐变身销售员,在机舱里推销飞机模型;地铁有的地方节能减排,非高峰时间连自动扶梯都停了,甚至开始帮快递公司运货。
一些城市的地铁公司还传出工资发不出,员工不得不另谋生路。
公交车这边更是明显,有的地方公交集团搞起了婚车租赁,主打“载客量大”;有的地方公交公司精简人员,跨界卖白酒、开汽修厂;有的干脆把退役公交改成了殡葬车,
还有公交司机转行去送外卖、开渣土车,甚至自己垫钱发工资。
其实,这不是地方政府不舍得花钱,更不是公交公司有多“抠”,而是实在没办法。客流断崖式下降,收入还不够交电费,能不想办法自救吗?
有网友就问了,中国这么大,14亿人,怎么飞机、高铁、地铁、公交都同时遇到客源危机?
答案其实很简单:看看街头巷尾的电动车就明白了。现在无论城市还是乡镇,路边、地铁口、小区楼下,电动车一排排摆着,骑的人远比以前多。
过去大家习惯坐地铁、开私家车、挤公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骑电动车。
今年上半年,两轮电动车销量比去年猛涨了近三成,行业巨头像雅迪利润涨了六成。反倒是比亚迪这些汽车大厂,销量预期都调低了,四轮车市场一下子冷了下来。
这背后,其实就是消费者用自己的选择给市场投了票。
有人觉得这就像“倒退”回了以前“自行车王国”的年代,但其实不是。现在的电动车,有智能系统,续航上百公里,性能比老式自行车强太多了。你说这是不是升级了出行方式?
可一边是高铁、地铁、纯电公交这些大手笔的现代化交通,另一边是老百姓扎堆骑电动车,难道不是一种矛盾吗?
其实,矛盾的根本,是投资和需求没对上。我们国家一直擅长靠投资拉动基建,修路、造高铁、建地铁,确实让基础设施上了一个台阶,也带动了GDP。
但有时候,基建速度太快了,没考虑到大家到底用不用得上、用得起。
比如公交车,前些年一股脑搞电动化,买车成本高,电池维护贵,用几年就得换新的,后续的运营、维修、置换都需要钱。
加上有些采购环节也有点“水分”,之前有企业花一千多万买几辆环卫车,还有高校买路由器也能花几十万,资金浪费很明显。
而且,很多交通项目,更看重的是政绩或者土地升值,未必真考虑到长期运营和实际客流。基建超前不是坏事,但高铁、地铁线路几年就翻倍,大家买票的能力能跟上吗?
新能源车产量年年创新高,可实际想买、买得起的人却没那么多。今年铁路投资又创新高,青年就业压力也很大。
十年前大家担心高铁技术不成熟,现在发现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民生适配——基础设施建起来容易,日常维护和让老百姓用得起、用得好才难。
不过,说电动车普及就是交通工具“降级”,其实是不懂市场,也低估了中国制造的潜力。
中国发电能力、电池生产都排在世界前列,这些优势让我们在电动两轮、三轮、四轮车市场有竞争力。十四亿人口,多数人收入有限,但出行需求都在。
把传统自行车升级成电动化,骑得远、用得方便,这就是“弯道超车”的机会。
如果能把眼光放宽些,不只盯着汽车出口,反倒去发展电动两轮、三轮、四轮以及高速电摩,不但能抢占国际市场,还能对全球环保作出贡献。
电动车在国内早就成了日常必需品。上班族骑它省钱省时间,还能避开堵车;做小生意的用电动三轮车拉货,灵活又省力。
从产业链角度看,电动两轮、三轮还能带动钢铁、轮胎、电池等上下游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
全球来看,像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中国一样,老百姓更看重实用和性价比,电动车需求很旺。中国的电动车基地如果能抓住这波机会,不仅带动地方经济,还能让企业做大做强。
现在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节能减排成了全球共识。中国要是顺势把电动短途交通工具推广到国际市场,不仅能赚到钱,还能在环保领域说得上话。
所以,别总觉得电动车是“降级”,那是被思维定式束缚了。中国有自己的优势,电动车完全可以成为全球绿色出行的新标杆。
未来,只要我们跳出老套路,发挥制造和技术优势,完全有可能把中国电动车做成世界传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