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油车都慌了固态电池要来了,丰田宣布获得政府生产许可将开启规模化时代,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安全性大幅提升

大家都知道,电动车最近几年发展快得有点逆天,但是,老实说,锂电池那几把火烧得我真心怕。前天和隔壁车行老王聊了聊,他眼睛里全是担忧:刚那Model X又因为电池发热临时召回,客户怨声载道呢。我翻了翻笔记,去年我跑过的10个电动车客户里,至少7个提过续航焦虑和充电时间。20分钟快充有多捉急,体验过的人懂。

所以,丰田这次一宣布全固态电池正式拿到政府生产许可,我心里那个激动,不能光说厉害。这是电车和油车都该慌的节奏。给你说个数字,官方说充电10分钟续航能补1200公里。这什么意思?等于你上个洗手间时间,车就能跑半个北京城。如果真的实现,能量密度提升2倍,电池包厚度薄了1/3,重量减半……这差不多能把现有电动车跑不远,重如砖这两个诟病给打得体无完肤。

电车油车都慌了固态电池要来了,丰田宣布获得政府生产许可将开启规模化时代,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安全性大幅提升-有驾

你觉得这可能吗?我自己其实半信半疑(毕竟老话说得好:技术突破听着爽,商用没那么快)。我问了几个一线供应链的朋友,整体反应也很谨慎。一个做电解质材料的朋友跟我说:固态电池安全性提升大,可制造工艺复杂,量产良品率直线攀升是最大难题。虽说丰田拿证了,但那可能只是试点生产许可,完整供应链还需时间补齐。

顺便说说,固态电池和普通锂电池最大区别在哪?锂电池里电解液是液体,容易泄漏着火,大家老担心热失控。而固态电池用的是固体电解质,不可燃,安全感爆棚。我打个比方,这就像平时你用塑料水杯和不锈钢杯喝水,不说别的,不易摔碎和安全这仨差距就够大。电池不冒火,事故率跟着降,保险成本、用户焦虑立马减少。

电车油车都慌了固态电池要来了,丰田宣布获得政府生产许可将开启规模化时代,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安全性大幅提升-有驾

但,这里又有猫腻。丰田的电池寿命说超15年,这在车企里那个乐观?我估算了一下,普通电动车锂电池寿命5-8年,按年均行驶1.2万公里算,15年寿命意味着至少18万公里没啥衰减,这对于家用车已属顶配。但这寿命是不是包含快充可能缩短的部分?没细想过,不过我觉得应该体现在测试里,毕竟快充带来的热管理压力很大。

再来说说价格,政府没透露许可背后那个批量成本。我倒是问销售小张:这东西量产后价格能压下来吗?他说:一开始不会,成本比普通锂电高,起码还得上三千块每度电的成本,保守估计。虽然成本高,运行成本下降了,但百公里电耗成本环比高还是存在。反正我现在脑子里计算了一下,如果一辆电车百公里耗电20度,电价3元,你算算六十块钱的用车成本,油车同级别不好比,毕竟1块油8-10块钱,油耗7升左右。

说点偏的,我跟同事午饭时提到固态电池,他突然跳出来问:那汽车产业链的失业潮怎么解?我愣了一下,觉得挺有意思。供应链上那些做液态电解质、电池包组装的环节,很可能洗牌加剧。每次新技术产业升级不是杀鸡就是取蛋,有点狡猾感。

电车油车都慌了固态电池要来了,丰田宣布获得政府生产许可将开启规模化时代,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安全性大幅提升-有驾

再补充个实操对比。我朋友最近开着特斯拉Model 3长途,充电10分钟最多跑300公里,这在同价位纯电里属于中上游水平。丰田这边传言很有诱惑力,充电10分钟跑1200公里,听起来就像传说。能不能真的达到,还得看放到量产车型后实测,别光靠官方数据忽悠人。

说点我刚才翻了翻相册里去年逛展的细节,丰田展台上那个展示模型,电池包设计真的紧凑精炼,看得出来的技术积累,不同于很多刚贴个标的电池壳。研发团队有做过十年研发老员工透露,关键突破是材料配方和电极设计,这玩意儿促使体积减薄和充电效率飙升。

说回汽车用户心理,这种固态电池最大的杀手锏其实不是续航,不是充电时间,是安全感。有过电池起火新闻的车主更换电车时第一条关注点就是安全,而不是续航那点数据。咱们和朋友聊天,小王直接说他买电车就是怕烧了邻居房,烧个车怕什么,别把家人和邻居搭进去了。我表示理解,因为我自己也不完全放心。

电车油车都慌了固态电池要来了,丰田宣布获得政府生产许可将开启规模化时代,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安全性大幅提升-有驾

话题跑偏了,但有意思——丰田这一步投产,其他车企不可能不慌。特斯拉、大众、比亚迪啥时候能做出真·固态电池?没准明年试点都不能覆盖这么高能量密度,毕竟整个供应链从金属材料、制造工艺、质量检测都得重来。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禁好奇,规模化量产后,电池的回收利用率会不会安全环保也高跟进?毕竟固态电池材料不同于锂电池,回收工艺挑战肯定不小。

电车油车都慌了固态电池要来了,丰田宣布获得政府生产许可将开启规模化时代,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安全性大幅提升-有驾

这么说来,固态电池能不能真成下一代电车标准?它能不能打破续航焦虑和安全恐慌?我倒是特别想听听你怎么看,或者你身边有人开始关注这块的新技术了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