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咱不聊什么宏大叙事,也不谈什么风口浪尖的资本局。就聊个大车,一个纯电动的、带翅膀的、9米6长的大家伙。
你可能要笑,说老姜你是不是没东西写了,跑来给卡车带货?
别急。
你先琢磨琢磨这画面:一个能拉14吨货的庞然大物,悄无声息地滑进仓库。然后,“咔嚓”一声,车厢两侧像鹰翼一样完全展开。一台叉车幽灵似的飘过来,三五分钟,就把一整车的货码得整整齐齐。然后翅膀收拢,大车再次无声地滑走。
从头到尾,全程看不到几个人影。
司机?司机就坐在那个号称“宽大舒适”的驾驶室里,可能在刷短视频,也可能在跟老婆孩子视频。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APP上点个“确认”,然后像个监工一样,看着机器伺候机器。
有意思吧?
这哪是聊车啊,这聊的是一个正在我们眼皮子底下,飞速“无人化”的江湖。
我看到这台车的数据时,第一反应不是“哇,牛逼”,而是后背有点发凉。总重31吨,好家伙,跟个小坦克似的。但它自重就占了16吨,只能拉14吨货。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这台“绿色先锋”身上,背着一个沉重得离谱的包袱——那块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
为了环保,我们造出了一个需要耗费巨大能量去驱动其“自身重量”的怪物。这事儿本身就充满了黑色幽默。就像一个减肥的人,为了出门跑步,特意穿了一身三十斤重的铁砂坎肩。跑是跑了,喘得也更厉害了,但到底减了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
当然了,账不是这么算的。人家算的是油价和电价的差额,是路权,是补贴。在这些冰冷的数字面前,自重多少、能耗多高,都成了可以被优化的“细节”。资本的逻辑,从来都是这么朴素且残忍。
但真正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的,不是电池,而是那个被原文反复强调的“飞翼”。
原文里有句话,简直是神来之笔,道破了天机:“现在司机都说如果车子没有飞翼活干不了。”
为什么?
因为“很多地方装货的话都是没有人的”。
这句话你品,你细品。
这已经不是一个“有没有飞翼更好装货”的选择题了,这是一个“有没有飞翼决定你还能不能在这行混下去”的必答题。这东西,就像古代侠客手里的剑,你没有,就别想出来走江湖了。
我们以前想象的物流是什么样的?码头上,人声鼎沸,工头叼着烟,扯着嗓子喊号子,一群光着膀子的大汉,扛着麻袋在跳板上健步如飞。汗水、吆喝、人情味儿,混杂着柴油和灰尘的味道。那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场景。
现在呢?
现在是“飞翼”对“叉车”,是APP对扫码枪。整个流程里,人,成了那个最多余、最碍事、效率最低的环节。
人会累,会出错,会请假,会抱怨工资低,还需要缴社保。但机器不会。飞翼展开只需要一个按钮,叉车司机(很快也会被无人叉车取代)的指令是固定的,它们24小时待命,风雨无阻,情绪稳定。
所以,你明白了吗?这台9米6的电动飞翼卡车,它根本不是设计给人用的工具。它是一个巨大的、可移动的“接口”,一头连接着自动化的仓库,另一头连接着数字化的调度平台。而司机,那个曾经被称为“马路英雄”的男人,正在被重新定义。
他的角色,不再是驾驶者,而是一个“移动的系统管理员”。他的核心技能,不再是丰富的路况经验和高超的驾驶技术,而是熟练使用各种APP,懂得如何给这个16吨的“充电宝”找到充电桩,以及在飞翼展开时,别挡着叉车的道。
那个“宽大舒适”的驾驶室,听起来很诱人,对吧?有卧铺,能坐两三人。但你换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一个“舒适的牢笼”?司机大部分的时间被困在这个空间里,与外界的连接,只剩下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订单信息。他成了一座孤岛,在由数据和算法构成的海洋里漂流。
这事儿,往深了说,其实就是“降本增效”这四个字的终极体现。当效率被推崇为唯一的真神时,所有不符合效率的东西,都将被无情地献祭。而“人”,恰恰是效率最大的敌人。
你可能会说,老姜你太悲观了,技术进步不就是为了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吗?
没错,理论上是这样。但现实往往是,技术在解放一部分人的同时,也顺手砸掉了另一部分人的饭碗,并且把剩下的人,变成了机器的延伸。
你想想,我们身边的“无人化”还少吗?
超市里的自助收银台,让你自己扫码、自己打包、自己付款,你以为你享受了便捷,其实你免费替超市干了收银员的活儿。
银行里越来越少的柜员窗口,取而代的是一排排冰冷的ATM和智能柜员机,以前还能跟柜员小姐姐聊两句,现在你只能跟机器大眼瞪小眼。
还有那些永远打不通的人工客服电话,你只能在一遍遍“请输入数字1选择XX业务,输入数字2选择XX业务”的循环中,体验什么是绝望。
所有这些,都和这台飞翼卡车背后的逻辑一模一样:剔除“人”这个不稳定因素,建立一个完全可控、可预测、成本最低的商业闭环。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对于这种9米多的车型,选择飞翼很重要吗?”
这问题问得,就像在问一个快渴死的人:“这瓶水对你很重要吗?”
重要?这简直就是要命。
这不是一个配置的选择,这是资格的审查。你没有这个“飞翼”,你就没有进入新游戏规则的门票。你会被那些更高效、更“无人化”的同行,毫不留情地挤出赛道。市场不相信眼泪,它只看数据。你的车一小时能装完,他的车五分钟就搞定,货主会选谁?用脚指头都能想明白。
这台沉默的、重达31吨的电动巨兽,它像一座移动的纪念碑,上面刻着这个时代的墓志铭:效率为王,人TMD算个P。
它预示着一个场景:未来的世界,由无数个这样安静、高效、但毫无温度的系统连接而成。货物从无人仓库,通过无人卡车,运送到无人机站点,最后由一个送货机器人放到你家门口。整个链条上,你看不到一张人类的面孔,听不到一句多余的问候。
我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我们失去的,可能是一些更根本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那些在协作中产生的汗水与笑声,那些看似“低效”却充满人情味的瞬间。
当然,你可以说我这是矫情,是杞人忧天。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人要被甩下车。
或许吧。
我只是看着这台长着翅膀的大卡车,总觉得它不像要起飞,更像是在为某个时代,缓缓盖上棺材板。
这事儿,往深了想,还真有点凉飕飕的。你怎么看?评论区碰一碰?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